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硫酸氨基胍对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型脑血管痉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材料与方法:采用一侧颈总动脉结扎+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制备蛛网膜下腔出血动物模型,选用健康成年家兔7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A组)、SAH组(B组)、氨基胍静脉干预组(C组)、氨基胍蛛网膜下腔干预组(D组)4组,每组再根据时间点不同随机分为3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家兔。A组动物仅进行相应手术操作,不进行蛛网膜下腔注血,标准饲养条件下饲养24h、72h、7d;B组动物进行两次蛛网膜下腔注血后标准条件下饲养24h、72h、7dC组动物在SAH模型制作成功后分别饲养24h、72h、7d,期间予硫酸氨基胍静脉给药干预;D组动物在SAH模型制作成功后再分别饲养24h、72h、7d,期间予硫酸氨基胍蛛网膜下腔给药干预。各组动物分别在24h、72h、7d三个时间点断头取脑,取基底动脉行H-E染色及iNOS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基底动脉血管变化及内皮细胞iNOS表达,同时取海马组织行HE染色及Bcl-2、Bax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神经元密度及Bax和Bcl-2的表达,期间每天进行一次神经生物学评分,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H-E染色切片观察:(1)基底动脉:A组基底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排列整齐,结构正常,动脉壁光滑无增厚;B组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变性肿胀,排列紊乱,血管管径较A组明显变细,管壁增厚;C、D组血管内皮细胞肿胀不明显,管壁无增厚,管径缩小较B组轻。(2)海马CA1区:A组神经元细胞排列整齐,细胞核大而圆,核仁清晰,偶见凋亡细胞,组内各时间点神经元密度差异不大,其余三组均见不同程度的神经元凋亡;B组可见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神经元固缩,细胞核显示不清,大量锥体细胞凋亡;C、D两组神经元排列基本整齐,各时间点神经元密度较B组高。免疫组化切片观察:iNOS.Bcl一2和Bax阳性细胞主要表现为胞质着色,内见棕黄色颗粒。(1)iNOS阳性细胞观察结果:在A组,iNOS阳性细胞在基底动脉内皮中仅见少量表达,组内各时间点比较差异不大,在其余三组基底动脉内皮细胞明显表达;B组与C、D组相比,iNOS阳性细胞数表达多且较强,以72小时最强,C、D两组未见此趋势。(2)Bcl-2阳性细胞观察结果:在A组,Bcl-2阳性细胞在海马神经元中有少量表达,组内各时间点差异不大,其余三组海马CA1区Bcl-2表达均较A组明显;其中C、D组与B组相比,各时间点Bcl-2阳性细胞数多且表达强度强;B组Bcl-2的表达强度随时间呈现先下降,后缓回升趋势,C、D两组这种趋势不明显。(3)Bax阳性细胞观察结果:在A组,B ax阳性细胞在海马神经元中有少量表达,组内各时间点差异不大,其余三组海马CA1区Bax表达明显;B组与C、D组相比,Bax阳性细胞数多且表达强度强,在72小时表达强度最高,后下降,这种趋势在C、D组不明显。神经功能评分观察:A组:进食及饮水量基本正常,仅在两次手术后有短暂的摄食量下降,无神经功能障碍;B、C、D组每次蛛网膜下腔注血后均出现进食饮水量减少,转伴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以72小时-96小时最重,B组症状及持续时间明显重于C、D两组,C、D两组差异不大。结论:1、手术切口损伤及结扎一侧颈总动脉对兔基底动脉血管内皮细胞iNOS及对侧海马组织中Bcl-2、Bax的表达无显著影响。2、SAH可使基底动脉内皮细胞iNOS及海马组织中Bcl-2、Bax的表达升高,Bcl-2/Bax值减小。3、硫酸氨基胍(Ag)可能通过选择性抑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过度表达、进而预防大量NO所介导的的氧化应激反及细胞毒性反应,从而起到脑保护的作用。4、硫酸氨基胍(Ag)对SAH后CVS有轻度扩血管的作用,但其机制不明确,可能与硫酸氨基胍(Ag)选择性抑制iNOS,而不影响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产生生理量的NO维持血管的舒张状态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