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山林线区是生态学家研究的重点区域,但是目前关于高山林线区的研究多数都关注于地上植物群落的动态变化,而对于地下微生物群落的研究仍然较少。太白红杉(Larix chinensis)是秦岭太白山地区高山森林系统的唯一林线建群树种,同时也是能够与外生菌根真菌形成典型共生结构的针叶树种之一,是研究高山林线树种外生菌根群落的理想对象。本研究以秦岭太白山林线树种太白红杉的不同分布带(树线分布带、林线分布带、太白红杉纯林带、太白红杉巴山冷杉混交林带和太白红杉林倒置带)外生菌根真菌群落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态学梯度样带调查法和典型样地取样法相结合的采样方法,运用菌根形态与现代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鉴定方法,分析并研究太白红杉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结构的种类组成;采用生物统计学分析方法,分析太白红杉外生菌根真菌群落在太白山不同分布带空间结构特征及变化规律;通过研究太白红杉外生菌根群落与环境分子之间的相关性,阐释影响太白山太白红杉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从外生菌根角度部分解释了太白红杉在太白山地区的生态适应性机理,同时补充了国内关于高山林线树种外生菌根群落相关研究。本研究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通过野外采样调查、形态型分类及分子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共鉴定出60个太白红杉外生菌根OTUs。担子菌是太白红杉外生菌根群落的主要组成类群,子囊菌次之。其中,太白山太白红杉外生菌根优势属主要有:Tomentella、Sebacina、Inocybe、Heyderia和Lactarius等。针对太白红杉不同分布带的外生菌根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表明太白红杉树线带与林线带的外生菌根群落多样性指数均略高于太白红杉郁闭林分布带,太白红杉树线带相对于其他分布带具有更多的指示种。采用群落聚类分析太白红杉外生菌根群落空间分布的差异性,结果发现外生菌根群落结构在非郁闭分布带与郁闭分布带具有显著差异性,在非郁闭的太白红杉树线带和林线带,Sebacina、Inocybe和Heyderia为外生菌根真菌群落中的优势属,而Heyderia、Lactarius和Russula则为郁闭林带的主要优势属,且Sebacina、Heyderia、Tomentella和Bisporella外生菌根真菌在太白红杉不同分布带分布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这些差异均表明外生菌根群落空间结构的改变主要源于群落中优势属真菌的相对丰度及频度的改变,并且太白红杉外生菌根群落空间结构变化并不是呈现断层式,而是具有一定的渐变特征,具体表现为两个连续分布带通常具有某些相同的优势属。外生菌根丰富度与宿主所处海拔和土壤的有机碳含量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外生菌根化率则与土壤pH和土壤全磷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在OTUs的层次上,大多数的外生菌根真菌与环境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明显,其中仅有Clavulina sp.1和Heydeira sp.两种外生菌根真菌与多种环境因素均表现出显著相关,Inocybe sp.1仅与土壤pH值之间表现出显著相关,Thelephora caryophyllea与土壤全氮含量具有显著相关性。而在属的层次上,只有两种优势属与环境因素之间显示出显著的相关性,Heyderia与Bisporella外生菌根真菌与海拔、土壤pH和土壤全氮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通过MANOVA对环境因素与太白红杉外生菌根群落之间的相关性检验,结果表明:宿主位置、海拔、土壤pH值、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全氮均是显著影响太白山太白红杉外生菌根群落的主要环境因素。其中,宿主位置在单独环境解释变量中占的比重最大,土壤理化性质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