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以中间投入品进出口为特征的产品内国际分工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日益成为一国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主要方式。不同国家通过外包和分包专业化在产品内某环节生产,呈现出“分割化”、“价值链切片”的垂直分工格局,加速了国际产业转移和产业发展的进程。加工贸易、外包、中间品贸易等产品内国际分工形式的出现,对原有针对“最终品”的贸易理论提出挑战。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主要通过接包、加工贸易参与到产品内国际分工中,新的贸易形式影响到中国产业发展的各个方面。本文首先从理论上探讨产品内国际分工对接包国生产率影响的作用机制,并用多种指标度量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程度,然后对中国34个行业1994-2007年数据进行实证检验。使用垂直专业化率、进口中间投入占总产值比例、进口中间投入占总消费比例三种方式度量我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程度,建立行业出口复杂度指标度量中国出口技术水平,用从事科技活动人员占总就业人数比重表示就业技能结构。采用涵盖了农业、工业、服务业,更长时间段的面板数据分析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对中国产业生产率、出口技术水平、就业等影响。得到主要结论有:第一,产品内国际分工对接包国产生影响的传导机制是:产品内国际分工深化——贸易条件改变——技术人员占比(要素禀赋结构)变化——技术水平调整——产业发展。即当贸易条件不发生改变时(阶段一),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能持续提高生产率。贸易条件改变(阶段二),贸易条件改善时,生产率增长减缓;而贸易条件恶化时,生产率增长为正。贸易条件改变后,会带来一国的要素禀赋条件的变化。长期技术内生(阶段三),产品内国际分工使得接包国从事技术人员比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国内要素密集程度会发生变化,导致一国技术水平调整,接包国生产率出现下降态势。因此,接包国的生产率总体会呈现出“上升——下降——上升——下降”的M型的周期性变化。第二,1994-2007年间各行业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有利于行业生产率的提高。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程度呈现出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产品内国际分工显著促进生产率的提高,主要通过与资本投入的交互作用体现。第三,中国出口技术水平都是快速提升的,不同类型的产品内国际分工对出口产业技术水平的作用并不一致。科技活动人员增长和外资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的增加能显著提升出口产业技术水平,资本密集程度的提高反而不利于出口技术水平的提升。垂直专业化的增加显著提升了出口产业技术水平,进口中间投入占总产出比重和进口中间投入占总消费比重增长并对出口技术水平的作用不显著。第四,产品内国际分工对我国就业不存在直接的拉动作用。产品内国际分工带来的进口替代效应和生产率效应减少的就业,大于拉动就业的规模效应。但产品内国际分工带来产出规模扩大,产品内国际分工与产出增长的交叉效应对就业影响为正。产品内国际分工长期并不利于企业科技活动人员占比的增长,不利于我国就业结构提升,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的增加能显著提升科技活动人员占比。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有:(1)从发展中国家接包的角度,讨论产品内国际分工对产业发展的影响。(2)样本时间段更长,行业涵盖的范围更广。(3)对中国出口技术水平从行业角度重新度量。(4)考虑了产品内国际分工对就业技能结构影响。总之,我国产品内国际分工正处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转变,现阶段产品内国际分工仍能促进我国各行业生产效率的改进和出口技术水平的提升,但不利于我国要素禀赋结构向技能密集型转变。在这个过程中资本深化能提高行业产出,不利于出口技术水平提升和就业的改善;外资企业产出占比增加能提升出口技术水平;研究经费的投入能显著改善生产率、出口技术水平和就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