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腹腔镜胃肠癌手术患者在麻醉手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啶(DEX)与血必净对术后谵妄的发生情况,同时测定血浆炎症因子及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标志物的水平变化,藉此探讨右美托咪啶及血必净对此类手术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率及其关联的创伤炎症反应的影响,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将80例择期在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胃肠癌手术患者随机分成4组:常规麻醉组(C组)、右美托咪啶组(D组)、血必净组(X组)及右美托咪啶联合血必净组(DX组)。干预措施:D组患者麻醉诱导时给予DEX1.0ug/kg负荷量静脉泵注;X组患者术中给予血必净50ml静脉滴注;DX组患者麻醉诱导时给予DEX1.0ug/kg负荷量静脉泵注(泵注时间20 min)和术中给予血必净50ml静滴;C组患者予等量的生理盐水。四组患者于手术开始前、手术开始后1小时和术毕各作一次血气分析。记录麻醉手术中患者生命体征、NI指数、用药、输液、出血量、尿量、麻醉时间、拔管时间等。收集术前及术后第1天外周血白细胞分类计数。于手术开始前、术毕、术后第1天抽取颈静脉血,分离血清,保存于-20℃冰箱待测IL-1β与S100β蛋白。并于术毕当天行ICU谵妄诊断的意识状态评估法(CAM-ICU);术后第1d及术后第2d进行谵妄量表分析系统(CAM-CR)评估。 结果: 四组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ASA分级及基础疾病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四组患者麻醉药物用量及麻醉时间、术中补液量、出血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尿量不同组间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D组最高,C组最少。四组硝酸甘油、阿托品例数情况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但阿拉明在四组间的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X组与DX组的用药量较大。 四组患者的外周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体温在术后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D组的单核细胞术后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各指标各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四组患者术中三次血气分析除Na在T3时间点外,余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患者在给药后血压明显下降(P<0.05),持续到手术10min才回升到术前水平(P>0.05);四组患者MAP组间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四组患者HR、CI在插管前、插管后3min、手术时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余时间点比较各组间未见无明显差异(P>0.05)。各个时间点上的NI值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拔管时间、离室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 术后第1天及术后第2天采用CAM-CR量表评分显示四组患者术后第1天及术后第2天均未发生谵妄(CAM-CR评分均<22分)。且术后第1天及术后第2天的CAM-CR评分组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四组患者术毕当天CAM-ICU评分显示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本研究术毕当天共有9例患者发生谵妄:常规麻醉组6例(30%),右美托咪啶组0例(0%),血必净组2例(10%),右美托咪啶联合血必净组1例(5%)。与常规麻醉组比较,右美托咪定组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与常规麻醉组比较,右美托咪啶联合血必净组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 可能由于血浆标本保存或检测处理技术的原因,本研究的血液IL-1β与S100-β蛋白检测结果变异较大,难以准确反映围术期体内炎症反应和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反应情况。 结论: 应用右美托咪啶与血必净于腹腔镜胃肠癌手术患者,结果显示术后发生谵妄9例,在该研究中术后谵妄发生率11.25%;右美托咪定组及右美托咪啶联合血必净组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率较常规麻醉组显著降低,提示腹腔镜胃肠癌手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定可能有助减低术后谵妄的发生;血必净组与常规麻醉组术后谵妄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未见术中应用血必净具有减少此类患者术后谵妄发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