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功能主义主导下的城市建设带来的诸多问题日益突出,比如大马路追求带来的街区尺度失调、职住失衡带来的城市交通拥堵、土地财政带来的公共空间缺失、标准化生产景观带来的场所认同丧失、整旧如新带来的城市肌理紊乱等等;另一方面,技术理性价值观下的城市化进程同样重塑着乡村的空间发展与生产生活方式,乡村公共空间的建设滞后在迎来乡村旅游的浪潮之后有所改观,但乡村活动的主体发生了改变。如何满足多样化的人群需求、激发城市的市民性与乡村的乡村性,是重塑公共空间活力和提升空间品质的关键所在。在此背景下,适逢广东省的古驿道遗址普查与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的如火如荼开展,本文以岐澳古道中山段为案例,基于手机信令数据对古驿道沿线地区的空间活力特征与使用群体特征进行研究,试图从时空行为角度剖析现状问题,进一步剖析古驿道的空间建构与功能培育现状,为推进南粤古驿道的保护利用工作提供新的方法路径。在理论研究部分,本文首先对空间活力的主要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并基于此对空间活力的形成过程和强度表征进行内涵解析。在实证研究中,首先对岐澳古道的现状概况进行梳理,并对其进行特征评价与分段,以此作为后续研究的空间单元基础;其次,本文以日均活动人次表征最基本的空间活力,从空间集聚能力与网络扩展程度两个方面,定量分析岐澳古道中山段的空间活力特征,同时从性别、年龄、兴趣爱好和职业类型四个方面,对岐澳古道中山段的使用群体进行时空活力特征差异分析;最后,基于上述空间特征和使用群体特征定性地探讨空间活力的影响机制并从个体行为视角提出规划应对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在岐澳古道中山段沿线地区,以时空行为表征的空间活力主要存在以下特征:空间集聚的非均衡性、网络扩展的自容性、时空行为的倾向性。进一步反映出各路段沿线地区的空间相异性与驿道功能建构的不完全性:城区段正由一个以日常生活为重心的消费中心转向多元复合的消费场所;五桂山段凭借资源禀赋带来了正向的功能外部性,但基于古驿道文化的郊野休闲游憩功能有待提升;三乡段则充当着一个传统乡村社区的生活消费空间角色,发展动力仍然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