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朝建国后,逐渐确立和完善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的政府工作运行体制。这种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的运行机制成为唐前期政令、事务的传达、执行途径。尚书省下设的六部中,尤以吏部地位最重要。吏部掌管官员任用与考核,位居六部之首。作为长官,吏部尚书的地位和职能自然举足轻重。但随着时间推移,三省六部制逐渐遭到破坏,尚书省的行政职能被削夺,其下的六部职权逐渐被新出现的“使职差遣”所取代。吏部尚书的地位和职权也不断遭受冲击。除了吏部职权的削弱和减缩,在吏部之内,尚书副贰吏部侍郎却逐渐取代尚书,成为本司事务的实际掌管者,尚书一职虽间或受命掌管本司事务,但多数时间却被用作优待重臣的高级阶衔,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五代十国时期。北宋建立后,正式确立了一套用原有职官作为阶官或寄禄官、另建一套职官系统行使各级政府职能的双轨运行机制。吏部尚书亦成为阶官系统的一级。元丰改制后,吏部尚书才恢复职官地位,其职权也得以重新恢复并有所扩大。本文力图通过吏部尚书职权的变化以及各阶段的事例,反映这段历史时期变革的某些方面。本文共分以下几部分进行论述和探究:唐前期、唐中后期、五代十国、北宋元丰改制前、北宋元丰改制后、北宋部分吏部尚书资料分析。据此分为六部分:第一,主要结合史料及相关论作对唐代前期吏部主要官员设置、吏部尚书的本职工作及其他职权进行论述。唐前期三省六部制下的吏部人员设置较为齐整,权责较为明确,吏部尚书作为本部长官,行使本职工作;作为高级官员,又有其他一些职权。第二,探究吏部尚书随时间推移而逐渐阶官化的问题。本章分为高宗武则天时期、玄宗时期、安史之乱后三个关键阶段对吏部尚书职权和地位的逐渐变化进行探讨,并对唐朝中后期的吏部尚书的几种“身份”列举具体事例加以说明。第三,探析五代时期的吏部尚书职权。五代各国政治体制,多沿袭唐中后期,并结合实际进行部分的改动。总体说来,吏部尚书在这一阶段的职权和地位更接近于唐中后期。本章主要结合有代表性的事例和人员,对这一过渡时期吏部尚书的职能进行探究。第四,论述北宋前期铨曹四选与吏部职权的架空,以及吏部尚书阶官化问题。北宋前期,统治者实行多机构分权的策略,强化集权制衡。铨曹四选是当时官员任用的重要机构。其中只有流内铨挂名吏部,其他三部均属中书门下。此时的吏部尚书也彻底与本部工作分离,成为阶官。品秩、俸禄、章服成为其地位的主要象征。第五,论述元丰改制后吏部主要机构及人员设置,对相关史料记载不一的情况进行分析和辩正,并就吏部尚书的地位及其职权变化,结合史料进行探究。元丰改制,使吏部重新恢复并扩大了实权,但这并非简单恢复唐前期职权。吏部尚书重掌本部职权,而且其作为高官,仍行使其他一些职权。第六,搜集史料记载较多的北宋吏部尚书,从籍贯、出身、任官时间、迁入迁出官、兼职或差遣、最高职位、是否历相等问题进行数据统计和比较,并从中得出一定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