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位于浙江萧山的湘湖,自形成起就以蓄水灌溉为主要功能,而得沾水利之益的部分九乡居民也因此逐渐形成了一个利益相关的水利集团。明清以后,由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水利设施的变化,九乡依靠湘湖灌溉的需求逐渐降低,湘湖水利功能开始弱化。至清末,湘湖湖面已出现严重淤塞,湘湖水利集团也因共同利益的分裂逐渐走向解体,湘湖已很难再以蓄水灌溉的功能维持下去。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具有一定维新思想,又受实业思潮影响的萧山举人黄元寿提出了以公司形式开垦湘湖的建议,这一建议不同于传统的垦禁之争,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湘湖也因此开始面临功能的转变与选择。
黄元寿的湘湖建议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社会环境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晚清的“三次改革”促进了中国社会向近代的转型,地方社会也开始出现近代化趋势,同时,在实业救国潮流的影响下,各类新型农业公司也纷纷兴起。黄元寿曾在各省游历多年,对近代社会的变革形势及新兴事物亦较为了解。于是,他希望仿照通海公司和大凌河天一公司之例,在家乡湘湖设立厚正垦务公司开垦湘湖荒土。20世纪初,黄元寿两次向浙江巡抚呈文倡议,其报告书详细分析了开垦湘湖的理由、依据和具体办法,并根据需要两次修改《厚正公司章程》,得到了官方的认可,但最终却因垦禁双方在利益协调方面未能达成一致而不了了之。
虽然黄元寿的建议未能实现,但其创办公司开垦湖荒的提议顺应了当时的社会发展趋势,对民国时期湘湖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是近代湘湖功能转变的起点。本文主要依据相关地方文献、县志、家谱和文史资料等,对黄元寿湘湖建议的形成背景、文本解读、提交过程、官方回应、社会效果、历史地位等进行全面研究。并结合黄氏宗族与湘湖的历史关系、利益纠葛,进一步了解在近代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基层知识分子思想上的转变及为解决复杂的地方事务而进行的探索与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