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魏六朝道教典籍和重要的道教人物都有对文学活动独特的理解、认识和阐释。这些认识或因道教的仙学思想而生,或与道教的宗教神学理论相通,形成了有道教特色的道教文学思想。汉魏六朝的道教文学思想又对此时的道教文学创作起了重大的导向作用,大量的道典中的仙道文学作品就是这种导向的结果;这些作品对汉魏六朝道教又产生了深刻的辅教作用,推动了道教的发展。同时,汉魏六朝道教文学思想对此时教外文人的文学创作、大量文学理论问题的探讨和文学理论观点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全文由四章和结语五部分组成。
第一章详细地挖掘了早期道教典籍如《太平经》、《老子想尔注》、《老子河上公章句》、《周易参同契》所蕴含的道教文学观念。《太平经》从万物有灵的神学观出发,认定“文”是由“欺神”造作的文饰之章,它的产生又与地理方位紧密相联。真正有实用价值的“文”是能让人延年益寿的精神产品。“文”的形成又是天地自然之气、元气所结,气又有善恶正邪之别,因此“文”有好恶之分。这些观点,都体现了较浓的道教神仙色彩。在文与气的关系上,《太平经》先于曹丕提出文气的因果逻辑,对魏晋六朝的文气说具有导夫先路的作用。除《周易参同契》外,其他三部道典都以老庄素朴归真的文学思想为依据,大力反对浮华雕饰的文章观念,倡导自然淳朴的文风。隐喻是文学创作的一个最重要表现手法,《周易参同契》非常重视其对文章和宣教的辅助作用。由《周易参同契》、《黄庭经》构成的隐语系统是后来许多信仰道教的文人之作语言晦涩深奥的一个远因。
第二章认为葛洪是两晋时期道教文学思想的杰出代表,他丰富和发展了早期道教的文学观念,使道教文学思想全面化、系统化,举凡文学的“本”论、文体论、创作论、风格论、鉴赏论、进化论,都构成了一个非常系统的理论框架。在仙学与文学思想的关系上,他比早期道教认识得更深刻,仙可学致的生命进化理论是他今胜于古的文学进化论的理论基础;神仙禀受星气之说是他星气之清浊决定文风之“参差万品”的文学思想的神学依据;骨骾健朗的养生理论是他文章骨气说的指导思想……更有价值的是,葛洪的许多道教文学观点对同时及南北朝许多文学理论思想的形成发生了较大的影响,甚至或直接或间接为一些理论家所借鉴。
第三章揭示了汉魏六朝道教文学思想所发生的转变。转变的重要标志是通过道教的修炼操持和仪式表演来蕴含对文学艺术的认识。陆修静建立和完善的灵宝斋醮仪式表演把文艺的歌舞乐融为一体,表演的诸程式已酝酿戏剧的诸因素,体现了他对戏剧表演的朦胧认识。寇谦之主张在修炼中实行音诵制则体现了道教修持与儒家礼乐教化的统一。
第四章指出,以陶弘景为代表的上清派道教在弘扬魏晋神仙道教和灵宝斋醮理论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把道教修持推向了更高层次的发展,以更为清雅的存思、玄想、内观、守静作为道教修炼的主格调,这完全是一种艺术化的心灵净化,更具有艺术的特质。用这种艺术手段创作的大量的上清派仙歌、仙话、步虚词,以其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铺厉的语言体现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它们的神奇幻境、奇特题材又焕发了六朝文学家的主观情思,提升了文人创作的思想境界,推动了六朝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
结语部分总结概括了汉魏六朝道教文学思想的总体特征为:神秘玄奥的“天文”观念,自然求真的思想倾向,质朴简洁的风格理论,仙学与文思水乳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