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角度看人体隐喻的认知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yc1986107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研究在东西方都有悠久的历史。然而在过去的两千多年里,隐喻都被当作是一种修辞手段而加以研究,以至于其发展面临瓶颈问题。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为隐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人们赖以生存的思维方式。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它强调3点: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思维的隐喻性。人们用身体来体验。正是在此基础上,中英文产生了很多与身体部位有关的词语。探其渊源,很多都有着隐喻的成分在里面。本文在认知框架内,透过文化视角对比英汉两种语言中人体主要部位的隐喻含义,并通过分析两种语言中身体隐喻的相同性与差异性试图探究身体、隐喻语言以及文化之间的关系。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主要论述隐喻的历史发展。首先介绍了隐喻的定义并简要阐述了若干隐喻理论:替换论,对比论,互动论。并指出这几种理论都属于修辞学的范畴。第二章主要论述隐喻的认知观。首先介绍了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根据Lakoff和Johnson的观点,我们将隐喻分为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出于本文的研究视角,隐喻与转喻,隐喻与人体,隐喻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在本章中作了介绍。第三章主要描述英汉语中涉及人体部分的隐喻词汇。主要包括:头、脸、眼、舌、牙、嘴、耳、鼻、手、足、胳膊、腿和心。通过描述,发现英汉语中人体隐喻词汇存在着相似性与相异性。这种相异性在对文化的进一步研究后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释。第四章比较了英汉语中人体隐喻词汇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并且发现相似性大于差异性。相似性源于人们相同的生理基础及隐喻思维方式而差异性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本文进一步指出,随着文化的相互影响,差异性有着向相似性转化的趋势。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归纳,强调隐喻性思维是人们的重要认知方式,身体是隐喻的最大源域。中英文中涉及人体部位的隐喻体现了这一思维方式,而其中的差异性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
其他文献
本文以本院2015年5月~2018年5月期间神经外科出现肺部感染的125例重症监护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其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和护理对策为研究目标。通过对125例患者的分析发现,侵入性
<正>"微型专题"是高三复习课中的一种常见形式,"微型"的"微"是见微知著,是知识、技能、思想方法的浓缩,虽然题量少,但思维量不小,思想方法不少.专题是对一类特定问题,"微型专
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乡村一直是一个重要的书写对象,这源于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农耕历史的国家,及乡村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特征。作家把乡村作为创作对象生发出多种文学形式。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近年来我国各行业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就我国贵州地区来说,近年来石漠化比较严重,而且对于人们的
企业战略管理是管理类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教学效果一直受到教育界的高度关注,高校教育工作者对此进行了诸多改革和有益尝试,在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上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效果。但
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就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的研究来看,缺乏科学系统的理论支持,课程内容随意、零乱等问题突出,急需建立科学系统、目标清晰的
所谓的“托派”是指托洛茨基反对派,包括苏联托洛茨基反对派和中国“托派”。虽然“托派”是一个政治性的组织,但在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和革命性质的思想论战中颇具影响,这种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商务汉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现有的商务汉语教材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难于满足学习和教学的需要,因此加快商务汉语教材的建设成为
梁肃在众多古文先驱中是承先启后的人物。他的古文创作对中唐古文运动初期空言明道的创作趋向有重要的矫正意义,他的古文论又启发了之后韩柳等骨干作家。学术界对梁肃与古文
让·艾什诺兹(1947-),法国当代作家、小说家,至今已在午夜出版社发表了17部作品,获奖众多,备受学界关注。艾什诺兹的作品归属小说,却不局限于某一类型,他在多种不同的小说类型中探索,从历险小说到传记小说或历史小说,中间还包括黑色小说、间谍小说等。他对副文学形式的灵活借用和颠覆使他的写作独具特色。与此同时,批评界把副文学当作一种批判视野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此后副文学理论研究蓬勃发展。其中达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