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毕飞宇是近年来崛起势头极为迅速的一位青年作家。他的作品以其思想深刻、内容深邃和语言独到,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批判风格和写作特色,从而在当今文坛上独树一帜,逐渐受到文学界和评论界的关注。然而到目前为止,对毕飞宇其人其作的评论却多限于对他单篇小说的解读,且集中在曾经获奖的《青衣》、《玉米》等篇目上。因此,本文力图从对他的小说的阅读感受出发,通过探讨毕飞宇小说的创作母体、母体产生的根源以及创作母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结合自我生命体验,来揭示其小说的悲剧美学特征,从而对毕飞宇的作品做一个相对全面的梳理和论述,以填补目前研究方面的空白。 全文共分引言、正文、结语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概括全文并提出观点。这一部分主要对毕飞宇的整体创作特点、创作风格进行概述和评价,并通过对其小说创作轨迹的梳理,就其显性创作母体——“疼痛”发掘出了他作品中的疼痛感来源于其隐性的创作母体——“恐惧”,从而揭示出其独特的泛悲剧的美学特征。 正文部分:在广泛分析文本的基础上,这部分以三个小节对其小说的创作母体“疼痛”和“恐惧”以及其悲剧特色展开论述。 第一节:生命无法逃离之痛。这部分从三个方面来阐述毕飞宇小说创作中不同的疼痛。《那个夏季那个秋天》、《青衣》、《玉米》等文本载负了人类内心的欲望之痛;《生活在天上》、《彼此毫无关联》、《哺乳期的女人》、《架纸飞机飞行》等文本体现了当代人的孤独之痛;《叙事》、《写字》、《水晶烟缸》、《马家父子》、《哥俩好》等文本则揭示了代系差别所造成的断代之痛。“疼痛”是阅读毕飞宇小说时最直观的感受,也是其小说的一个显性创作母体。毕飞宇将笔触探入到我们生活的社会与现实中,但又不单停留在现实的表层,而是继续挖掘人性的深处。这样的写作会在人们的心里留下深刻的划痕,让人们感觉到疼痛。对毕飞宇的创作而言,疼痛具有某种更为深远和本质的意义。疼痛不仅源于外部世界某种价值和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