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田泰淳和梅崎春生、野间宏、埴谷雄高等一起被称为第一次战后派作家。当武田泰淳的名字出现在他们的名字之后时,发现武田泰淳不同于这些作家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武田泰淳是一个拥有罪恶意识感很强的作家。作为净土宗寺院继承人的武田泰淳从小就沉浸在浓厚的佛教氛围当中。他把劝善惩恶四个字铭记于心.善因善果、恶因恶果等佛教理念在他脑中铭刻。如果万一犯了罪,今后的人生里便会一直受到良心的谴责。可以说罪恶意识从小就在武田泰淳的心里发芽了。在武田泰淳就读于东京帝国大学的3个月期间,曾经因为和左翼运动有关联而被无数次关进拘留所。在拘留所中武田泰淳丧失了左翼斗志。从那以后,在左翼运动中再也看不到武田泰淳的身影了。这就是所谓的左翼转向。左翼转向事件使武田泰淳开始轻视自己。从此,罪恶意识便在武田泰淳心里发展壮大。早在高中时代武田泰淳就广泛阅读中国著作,并且和竹内好、冈崎俊夫等人一起创办了中国文学研究会。对当时的武田泰淳来说,中国是一个令他向往的国家;但是第一次踏上中国国土的武田泰淳却是以一名士兵的身份参加侵华战争。在武田泰淳参加侵华战争的两年期间,所目之处皆是疮痍,被毁坏的城镇、被杀的平民、被强暴的妇女。1944年6月至1946年4月,武田泰淳因任职于中日文化协会而再次来到中国,并在上海目睹了日本的战败。在上海滞留期间,武田泰淳发现由日本发起的中日战争给无辜的日本人民和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伤害。日本对中国以及中国人民所犯下的罪行已经无法挽回。从那以后,对中国以及中国人民的罪恶意识便在武田泰淳的心里扎根。本文选取武田泰淳的三部代表作品《审判》 《风媒花》 《光藓》作为研究对象. 《审判》主要描写了战场杀人及主人公罪恶意识的觉醒; 《风媒花》主要通过描写对中国的战爭责任问题来表现主人公的罪恶意识; 《光藓》主要通过描写吃人肉来揭露主人公的罪恶意识。这三部作品从三个不同的侧面表现出三种不同的罪恶意识。这些罪恶意识主要来源于佛教、左翼转向经历、从军体验和战败体验。总结来说,罪恶意识贯穿于武田泰淳整个生涯,并通过文学作品把它展现出来。罪恶意识是武田泰淳文学当中一个重要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