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乡差距不断拉大,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上海作为中国城市化最快的城市,其巨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不断吸引大量近远郊地区农民进入城镇,农民也逐渐从农业生产活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本文所研究的Q村位于上海近郊,因大量本地人的陆续迁出导致村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撂荒的土地和空置的房屋,使得村庄呈现一派衰败和空心的状态。与此同时,大量外来人口的入住,给村庄注入了新的发展力量,这在某种程度上延续了村庄的发展。本文主要以Q村结构变迁的情况为基础,从村落的终结与延续两部分分别展开讨论。运用结构功能主义以及日常生活理论探讨村庄的社会关系和文化传统的开放程度,努力探寻村落在哪些方面终结了,又是如何在外来人口的入住下获得延续和发展的。笔者试图通过村民的日常生活来呈现村落变迁的轨迹,以期对沿海地区大都市近郊村庄的变迁研究提供借鉴。基于上述问题,本研究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主要阐述论文的问题意识、研究缘起、既有研究回顾以及核心概念的界定。第二部分是对本文的分析框架、研究方法和样本村概括进行交待。以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和日常生活理论为理论框架,采用判断抽样的方法选取个案,结合文献法和半结构式访谈收集第一手资料。第三部分是对村庄现有的社会结构进行了简单的描述,呈现Q村作为一种流动的村庄,在本地村民外迁和外来人口内迁的过程中,村庄的人口、土地、产业以及社区的变化情况。第四部分是通过对村庄社会边界以及文化边界的层面探讨村落的终结问题。第五部分主要分析外来人口在村庄中建立新的社会关系以及日常生活的考察,来讨论村落的延续问题,第六部分是结论与讨论,本研究发现,Q村的发展正处于农村向城市的过渡期,村落终结主要表现在文化边界和社会边界不断突破上,村庄外来力量的进入,导致村庄不断地向高度组织的社区发展,最终走向城市社区,完成城市化进程。可以说,村落的终结并非与非农化同步,农业生产形态等宏观层面的变革相对快速,而涉及到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村落终结的道路还比较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