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贝克特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之所以成名或许在于他的戏剧。在过去的四十年,对贝克特及其作品的研究很多,涉及宗教、政治、哲学、美学和文学等研究领域。但是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来分析研究贝克特戏剧作品中的成果甚少。贝克特的戏剧写作手法不同于传统戏剧,主要包括反讽、幽默、隐喻、戏拟等。反讽是贝克特戏剧文本的最主要的特征。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贝克特戏剧文本中的反讽进行了研究。本论文的目的:自上世纪60年代起,研究学者开始对传统的反讽理论提出了质疑。随着现代语言学的发展,对反讽的研究方法也逐渐倾向认知层面。因此,对贝克特戏剧作品中的反讽的研究也要转向认知方向,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剖析贝克特戏剧中的反讽现象。所以,我们要弄清楚贝克特是如何运用这些反讽理论来创作戏剧的。本文主要从语用的角度和认知的角度阐述了贝克特戏剧中的反讽。其中,第四章分析了贝克特戏剧文本中的暗指伪装反讽,间接否定反讽和分级显性意义假设反讽;第五章运用时间和空间概念和情感反应对贝克特戏剧中的反讽进行探析。首先,作者对《等待戈多》(1957)、《终局》(1960)以及《无言剧》(1975)中的暗指伪装反讽进行了研究,发现贝克特通过使用暗指伪装的手法向观众提述为人熟知的圣经故事来表现人类的失落无助和无法得到救赎。对《等待戈多》、《终局》和《快乐日子》(1960)中的间接否定反讽和分级显性意义假设反讽进行研究,认为贝克特在这些戏剧中运用反讽的手法是为了揭示剧中人物的痛苦和迷茫。其次,作者运用时间和空间的理论对戏剧《等待戈多》、《快乐日子》、《终局》、《卡拉普最后一盘录音带》(1957)和《落脚声》(Footballs,1975)进行了反讽研究,这些剧中人物的语言都体现了反讽现象。《等待戈多》中的乡村小路,光秃秃的树和反复的动作和语言,《快乐日子》中的土丘,《终局》中不可逾越的房间,《卡拉普最后一盘录音带》里卡拉普反复倾听其过去经历的录音以及《落脚声》中主人公在局限的舞台上来来回回,这些都是时间和空间的体现。另外,作者还运用了情感理论来分析贝克特戏剧《等待戈多》、《不是我》(Not I,1972)以及《来来去去》(Come and Go,1971)中的言语反讽,从而揭示了这几部戏剧中人物的苦痛、无助、孤独和伤悲。总之,本论文将现有相关反讽理论和贝克特戏剧文本的解读结合起来研究贝克特戏剧文本中的反讽。通过对贝克特戏剧中反讽的研究,我们看到贝克特戏剧中的正面和反面人物都饱受痛苦,他们与艰苦的命运做着斗争,从未放弃。因此,对贝克特戏剧文本的反讽研究有助于我们寻找蕴藏在剧本里的反讽,揭示贝克特所要表达的多重主题,表现孤独与对人类存在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