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脑梗死的临床应用价值。
材料与方法:对本院3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MRI检查,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28~83岁(平均年龄65.2岁)。本研究使用美国GE Signa Excite3.OT MRI超导型全身磁共振扫描仪,八通道头部相控阵线圈。主要扫描序列参数:T1WI:TR2480ms,TE24ms,矩阵320×256,激励次数2.0,层厚6.0mm,层间距1.5mm,视野24cm×24cm。轴位弥散加权成像(DWI TR=6000ms TE=96 msb值为0/1000s/mm2)。MRA采用三维时间飞跃法(3D-TOF)。轴位SWI:3D SPGR,TR30ms,TE15ms,翻转角20°,视野24cm×24cm,矩阵512×448。SWI采集的原始数据传输到在GE ADW4.4工作站进行离线后处理,得到校正的相位图像(CPI)以及重建的SWI最小密度投影图像(SWI min p)。观察所有病例脑梗死的SWI表现,在校正相位图上手动测量病变最大截面感兴趣区与对侧镜像区相位均值,相邻层面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在SWI min p图像上观察梗死后有无出血及梗死周围小血管的变化情况。
应用统计软件包(SPSS)13.0版对所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分别将脑梗死病变区、水肿区及液化区和对侧镜像区的校正相位均值进行配对t检验。统计结果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脑梗死病变区和液化区的校正相位均值均较对侧镜像区降低,脑梗死水肿区校正相位均值较对侧镜像区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
2、笔者在收集的30例脑梗死患者中,发现SWI与MRI常规序列及CT比较,可以更敏感发现梗死后出血;对常规MRI或CT发现的梗死后出血,SWI可以更清楚地显示脑梗死后的出血范围,且出血范围较前两者显示的范围要大。
3、30例脑梗死患者中,SWI发现21例梗死灶周边有增多的微小静脉。
结论:
1、SWI在脑梗死病变区和液化区的校正相位均值要低于对侧镜像区校正相位均值,提示病变区铁沉积较对侧镜像区要多;利用病变区铁沉积量的改变,来预测病人预后的演变情况。
2、SWI较MRI常规序列能够敏感的显示梗死后出血灶,可以为临床溶栓治疗和慎用强烈抗凝药物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3、SWI可以清晰的显示病灶周围的微小静脉,微小静脉的出现提示病人梗死区周围侧枝循环的形成,这提示对临床恢复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