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口译能力是口译研究和口译教学的重要课题,口译能力的发展路径具有阶段性的特点,阶段性是指口译能力习得需经历从新手到专家级别等不同的阶段。迄今口译研究多关注专家和新手口译能力的对比,但对介于二者的中间阶段则涉及较少。该阶段的口译教学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同时完成语言能力和口译能力的培养任务,是否能完成这个目标,如何完成,目前尚没有深入研究。此外,新手和专家阶段的口译能力有比较全面的对比和论证,而中间阶段的口译能力具有什么特征,培养方式具有哪些特点,目前仍缺少比较系统和全面的描述,现有的翻译本科专业则提供了一个观察此阶段的理想窗口。本文以认知心理学中技能阶段性的理论为基础,以翻译本科专业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描述该阶段的口译能力,完善对口译能力发展途径的认识,并基于对现有口译课程的分析,总结该阶段口译能力培养的特点,就如何优化此阶段的口译课程提出建议。基于此研究思路,本文综述了口译能力的定义和内容及前人对本科口译能力的讨论,并总结出以下两点:一、整体而言本科阶段尚无法达到职业译员尤其是会议口译员的标准,翻译本科专业的目标应是口译能力的入门阶段或称基本的口译能力。二、入门阶段的口译能力包括双语交际能力和翻译技能两个方面,此阶段需要实现语言能力培养和口译能力培养这双重目标,国外的研究思路是以外语专业为参照,以翻译专业为研究主体,考察学生的口译能力发展途径,本文也将因循此思路,以外语专业为参照体,考察翻译专业本科生的口译能力,并在能力分析的基础上考察翻译本科专业的口译课程。据此,本文将研究问题确定为:翻译专业本科阶段的口译能力呈现哪些特点?该阶段的口译专业课程呈现哪些特点,如何根据第一个问题的结果对课程进行优化?为了表述方便,下文中将翻译专业本科阶段的口译能力简称为本科(阶段)口译能力。根据上述研究问题,本文采取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实证研究为主要的研究途径,首先对本科口译能力进行评估,具体方案是:选择英语水平相近的翻译专业和英语专业四年级学生,让他们完成同一套口译试题,录下两类学生的口译表现,并邀请有经验的评分人分成两组,分别评估每个学生的译文,一组评估学生的信息传递,一组评估学生的口译表达,以分析学生在信息和表达方面的表现,据此推断其口译能力的特征。为了保证研究的代表性,本文从国内高校中分类抽取了4所学校(分别命名为甲、乙、丙、丁),在应用口译能力评估方案进行大规模实验之前,本研究者首先在丁学校进行了试实验,试图考察口译评估方案的信度和效度是否可靠。经过试实验的分析,本研究者发现该评估方案基本能满足要求,并对个别环节做了改进,对受试学生的英语语言水平做了进一步控制,最后应用于大规模的实验。经过数据的采集、整理、分类和评估之后,本文的口译能力评估部分得出以下几点发现:就翻译技能而言,翻译专业学生的主次信息甄别能力、口译记忆技能、表述技能等技能运用比较娴熟,显示了一定的口译能力,但就双语交际能力而言,无论是语言的运用还是内容的表述,翻译专业并未体现出明显的优势,似乎表明现有的本科口译能力培养具有重翻译技能轻语言基础的特点。结合口译能力的评估结果,本文继续对四所学校翻译专业的口译课程展开分析,参照前人对口译课程的研究,将课程要素分为课程内容、课程师资和课外练习这三个方面,研究方法为内容分析法和访谈法。本文基于数据得出以下研究发现:课程内容方面,翻译专业现有的课程注重对翻译技能的培养,技能模块无论课型、层次、课时都比较丰富,文化模块则以知识介绍为主,课时相对较少,语言模块的训练没有体现出翻译职业的特点和要求;师资方面,英汉口译课程均由汉语为母语的教师任教,没有以英语为母语的教师参与。语言课程教师大都由语言院系的教师兼任,教师的专业背景限制了语言课程与翻译职业的衔接;课外练习方面,翻译专业学生的练习时间普遍长于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强,练习材料更贴近职业口译实际,练习形式更加丰富,但学生反映练习时缺少教师的组织和指导,缺少对口译质量和语言质量的监控,缺少足够的练习资源,限制了翻译技能和语言能力的提高。本文结合口译能力的评估结果,在借鉴相关研究和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课程优化建议。本研究对本科阶段的口译能力做了详细的描述,并在此基础上系统地分析了本科口译课程的特点和不足,对如何优化口译课程,实现口译能力培养的阶段性目标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本研究的意义在于:在理论层面,本研究的结论有助于完善口译能力发展路径的理论分析,丰富口译能力阶段性的研究内容,加深对口译能力培养的阶段性特征的理解,对于口译课程体系的构建和不同阶段课程的衔接有一定的启发;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除了设计本科生口译能力评估方案,还运用访谈、问卷调查、课程分析等定量和定性方法多角度分析口译课程,研究方法有一定的创新;在社会应用上,本研究是针对国内翻译本科专业培养现状进行实证研究的首次尝试,研究结果对口译教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最后总结了研究的种种局限,并介绍了后续研究可能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