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初步研究申克孢子丝菌菌丝相于37℃向酵母相转化的转化率,并参考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的两种推荐方法M38-A和M27-A2,分别检测我科近年收集的54株申克孢子丝菌的菌丝相及酵母相体外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观察碘化钾、氟康唑、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的体外敏感性;碘化钾对伊曲康唑、特比萘芬两种药物体外抑菌作用的影响;皮肤固定型和皮肤淋巴管型孢子丝菌病临床分离菌株体外敏感性有无差异,并与其临床治疗情况比较,为临床用药做出参考和指导。申克孢子丝菌菌丝相向酵母相转化需经过连续多次传代,一次传代转化率为24.2%,二次传代转化率为38.9%,三次传代转化率为49.5%,四次传代转化率为55.8%,多次传代可以提高申克孢子丝菌菌丝相向酵母相的转化率。体外药敏试验结果显示特比萘芬的体外敏感性最佳,其菌丝相MIC值为0.30μg/ml,酵母相MIC值为0.17μg/ml;伊曲康唑菌丝相MIC值为1.33μg/ml,酵母相MIC值为0.98μg/ml;氟康唑体外敏感性差,两相MIC值均大于64μg/ml;碘化钾体外无抗真菌作用,伊曲康唑与伊曲康唑/碘化钾菌丝相MIC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酵母相前者MIC值高于后者(P<0.05);特比萘芬两相均高于相应特比萘芬/碘化钾MIC值(P<0.05)。分离自皮肤固定型及皮肤淋巴管型两种临床类型的MIC结果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