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战小说是中国现当代战争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术界关于抗战文学的研究很多,但相关研究基本都集中在对于本民族自我的探讨上,而很少涉及到抗战小说中的日本形象。抗战期间的中国文坛割裂成了解放区、国统区和沦陷区三个不同话语空间,因为不同话语空间政治气候、地理环境和作家主体心态的差异,各个话语空间抗战小说中的日本形象呈现出了一定的共性和异性,这为本论文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本论文从比较文学形象学的角度切入,以实证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将解放区、国统区以及沦陷区抗战小说中的日本形象进行横向比较研究,深入分析它们之间的关联和差异,并进一步探寻日本形象背后所传达的意义。旨在通过典型例证分析探讨,发掘他者形象塑造在战争文学中的特殊性和局限性。同时通过他者日本形象来反观本民族自我,对于进一步认识和还原历史真实以及怎样正确看待日本民族和处理中日关系有所启发。本论文总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从宏观视野出发对各个话语空间抗战小说中日本形象的总的评价,主要对抗战小说中日本形象的生成背景以及日本形象在三个话语空间的总体表现形态进行分析和论述;第二部分到第四部分,分别对解放区、国统区、沦陷区三个不同话语空间抗战小说中的日本形象进行探讨。针对每个话语空间中的日本形象进行具体分析,并提炼出该话语空间日本形象不同于其他话语空间的最为根本的特征,并分析这些特征的成因,特别是不同话语空间政治文化语境对于作家认识日本以及塑造日本形象的影响。最后是结语。战时各个话语空间的宏观创作环境决定了中国作家对于异国日本的基本态度,而作家本人个体身份以及思想情感因素和不同话语空间内的读者认知又潜在地影响了作家塑造的日本形象。最后指出形象不仅被看作是作家个人的创作,更代表了特殊政治背景下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言说,对于当今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具有借鉴作用。特别是从中国作家文人群体身份出发,应该怎样客观公正地塑造日本形象,对于当今和未来都有很大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