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杂剧在中国文学史上始终不甚引人注目,清初单折短剧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也始终呈现较为模糊的面目,然而通过考察,可以发现清初单折短剧中不乏内涵深广、水准颇高的作品,这些作品不应该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它们值得被重视、被欣赏、被研究。绪论部分将“清初”的时间段界定为顺治、康熙、雍正三朝即公元1644年至公元1735年。绪论还讨论了相关的研究现状,学界目前对清杂剧有一定的研究,但对清初单折短剧委实关注较少,研究成果较为贫乏。除了研究现状,笔者还在绪论中诠释了短剧、单折短剧的概念,梳理了单折短剧的流变,分析了单折短剧在清初繁盛的原因。第一章主要进行了清初单折短剧基础性的考证研究。笔者通过对大量书籍资料进行检索、查询和考证,统计出清初单折短剧共50种,其中现存42种,未见传本的8种,它们的著录、版本及流传收藏也在文中做了说明。第二章通过对清初单折短剧文本进行阅读和审视,把它们的思想内涵归纳为五个方面,即忧怀国家兴亡、不满社会黑暗、感慨人生际遇、参悟人生如梦和颂扬才情闲趣。忧怀国家兴亡的作品反映出了明末清初的社会现状及文人们对前明灭亡原因的反思;文人作家们还对社会上黑暗的一面进行了大力的鞭挞,振聋发聩;感慨人生际遇的作品是50种清初单折短剧中普遍艺术成就最高的;参悟人生如梦的作品普遍传达出劝世、叹世、讽世、愤世的感情;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作品是单纯抒写才情闲趣的,或活泼可爱,或深情缱绻。第三章分析了清初单折短剧的艺术特色,这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阐释:清初单折短剧在写作上表现出关目平淡呆板、排场清冷、部分作品以对话体结构文章、以己身入剧的特征;清初单折短剧的文人化特征已表现得十分鲜明,无愧乎“纯正之文人剧”的称号;清初单折短剧的南曲化与传奇化、案头化与自娱化也已经是非常明显的特点。第四章讨论了清初单折短剧的舞台呈现,其中舞台演出部分整理了清初单折短剧的演出记录。表演样态部分介绍了演出时所用的伴奏乐器、演唱声腔和手势身段。伴奏乐器多为笛、鼓、板、三弦,声腔以昆腔水磨调为基准,演员的手势身段和服饰穿戴颇为考究,时见匠心。第五章将清初单折短剧放在了文学史的纵轴上进行考察,同是异族统治时期,民族意识在清初单折短剧和元杂剧中却有不同的体现,主要表现在作家对新朝的态度,主人公的形象和理性思考上。清初单折短剧承明余续,继承和发展了明代单折短剧的许多方面,如作家的身份地域、作品的题材内容、作品的曲调风格等。清初单折短剧同样对清中后期的单折短剧有莫大影响。第六章审视了清初单折短剧与清初学术思潮的联系,理学“由王返朱”、经学“由宋返汉”,作品中还表现出一定的启蒙思想。虽然清初单折短剧乏人问津,但是通过这些作品可以感受到当时的社会状况、时代气息和文人心境,且其中部分作品仍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所以应该冷静客观地看待清初单折短剧的地位和影响。总之,清初单折短剧不应该被束之高阁,不应该被历史的尘埃模糊了面貌,它有着自己独特的光彩与价值,应该被看到、被欣赏、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