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第一章: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模型的建立及视网膜组织形态学观察目的:建立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FDM)动物模型,观察近视豚鼠视网膜组织形态学变化。方法:出生3周三色豚鼠66只,随机均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遮盖2周组、遮盖3周组。对各组进行视网膜检影和A超测眼轴,测量视网膜各层厚度的变化及视网膜光镜和电镜下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遮盖2周组,实验眼呈轻度近视(-1.58D),自身对照眼呈轻度远视(+2.5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章: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模型的建立及视网膜组织形态学观察
目的:建立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FDM)动物模型,观察近视豚鼠视网膜组织形态学变化。
方法:出生3周三色豚鼠66只,随机均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遮盖2周组、遮盖3周组。对各组进行视网膜检影和A超测眼轴,测量视网膜各层厚度的变化及视网膜光镜和电镜下组织形态学变化。
结果:遮盖2周组,实验眼呈轻度近视(-1.58D),自身对照眼呈轻度远视(+2.50D);实验眼眼轴(7.958±0.118mm)较自身对照眼(7.510±0.046mm)轻度延长。遮盖3周组,实验眼呈中度近视(-3.42D),自身对照眼呈轻度远视(+1.82D);实验眼眼轴(8.123±0.086mm)较自身对照眼(7.593±0.064mm)明显延长。两组的实验眼与自身对照眼屈光度及眼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身对照眼屈光状态有正视化趋势,眼轴随生长发育延长。实验眼随形觉剥夺时间延长,近视形成,光镜下视网膜各层变薄,内层细胞数目减少,排列紊乱,电镜下视网膜呈退行性改变并可见凋亡小体。
结论:豚鼠是较理想的视觉系统研究的动物,对豚鼠进行无创性眼罩遮盖能成功诱导其眼轴延长,近视形成。随近视发展,视网膜变薄,光镜及电镜下均有病理性改变,视网膜内层可能是近视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的部位。
第二章:NMDAR<,1>及NO-cGMP信号传导通路在FDM豚鼠视网膜上的表达
目的:通过对豚鼠FDM视网膜上NMDAR<,1>、NO及cGMP含量的动态观察,探讨NMDAR1介导的NO-cGMP信号传导通路对近视的调控。
方法:对各组豚鼠视网膜运用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法检测NMDAR<,1>蛋白表达,RT-PCR定量检测NMDAR<,1>的mRNA含量;原位杂交法检测ncNOS的mRNA表达;放射免疫化学方法检测c-GMP含量;并对ncNOS和c-GMP的表达行相关分析。
结果:正常对照组:双眼视网膜均有NMDAR<,1>、ncNOS和c-GMP表达,其中NMDAR<,1>、ncNOS主要在视网膜内层表达;双眼NMDAR<,1>、ncNOS和c-GMP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遮盖2周组与遮盖3周组:实验眼视网膜NMDARl、ncNOS和c-GMP表达随遮盖时间延长明显上调,与自身对照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网膜ncNOS和c-GMP之间表达具有高度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941。
结论:形觉剥夺可明显上调豚鼠视网膜NMDAR<,1>的蛋白水平及mRNA的表达,伴随ncNOS的mRNA上调和cGMP含量升高。异常的视觉信号可能通过NMDAR<,1>介导的NO-cGMP信号传导通路对近视进行调控。
第三章:NMDAR1拮抗剂MK801对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的调控
目的:对FDM豚鼠玻璃体腔注射NMDAR<,1>拮抗剂MK801,观察其通过NMDAR<,1>及NO-cGMP通路表达的变化对近视调控的影响。
方法:出生3周三色豚鼠72只,随机均分为3组:A组(正常空白对照组,12只)、B组(右眼遮盖三周组,12只)、C组(右眼遮盖三周+玻璃体腔注射组,48只);按玻璃体腔注药的不同将C组分为4组:C1组(右眼遮盖三周+玻璃体腔注射生理盐水组,12只)、C2组(右眼遮盖三周+玻璃体腔注射1ngMK801组,12只)、C3组(右眼遮盖三周+玻璃体腔注射10ngMK801组,12只)、C4组(右眼遮盖三周+玻璃体腔注射100ngMK801组12只)。按预定时间对各组进行视网膜检影和A超测眼轴;原位杂交法检测ncNOS表达;WesternBlot法定量检测NMDARl蛋白表达,RT-PCR定量检测NMDAR<,1>的mRNA含量。
结果:B、C1、C2、C3、C4组实验眼分别与A组比较,其屈光度加深、眼轴延长。B组与C1组在屈光度、眼轴及ncNOS、NMDARl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2、C3、C4组与C1组相比较,屈光度降低,眼轴变短,ncNOS表达下调,NMDAR<,1>含量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其与MK801的浓度行相关分析呈直线相关,效应呈浓度依赖性。
结论:不同浓度MK801FDM豚鼠玻璃体腔注射,通过下调视网膜上ncNOS表达及NMDARl的蛋白和mRNA水平,可延缓眼轴过度生长,抑制近视,其效应呈浓度依赖性。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ARDS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SP-A水平与氧合指数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 方法:2012年5月至2018年1月入住我院RICU初次诊断为ARDS患者151例,根据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选取75例进行有创机械通气的ARDS患者,以28天时患者是否存活分为存活组(n=27)和非存活组(n=48)。该研究为横断面研究。记录患者性别、年龄等基础指标;患者入RICU时的APACHEII评
本文对cN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本研究以手术前没有发现颈部淋巴结转移(cNo)的PTC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术中确诊为PTC而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641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以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的PTC病例为实验组,以正常甲状腺组织为对照组,通过基因芯片技术及数据分析比较两者mRNA水平的表达差异;将中央区淋巴结阴性,中央区淋巴结阳性及颈侧区淋巴结阳性的P
目的: 通过对经病理确诊为早期子宫内膜样腺癌的内膜癌组织进行研究,观察microRNA-182(miRNA-182)和microRNA-152(miRNA-152)在早期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进行对比。研究miRNA-182和miRNA-152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关系,以便对其早期诊断和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并作出指导,进而实现对子宫内膜癌的分子靶向治疗。 方法: 选
近年来,随着第三代头孢菌素的大量使用,细菌耐药已成为世界难题。革兰阴性杆菌产生ESBLs是导致该类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值得注意的是,自20世纪90年代CTX-M型ESBLs首次在欧洲报道以来,世界许多地区均有报道而且其基因亚型不断增多,至今已有40余种(http://www.lahey.org/studies/webt.htm)。目前对CTX-M型ESBLs的检测方法还比较有限,本研究首
目的:1.探索Tc直接法标记抗心肌肌钙蛋白Ⅰ单克隆抗体(AcTnIMA)的方法,并研究标记产物的体外稳定性。2.研究Tc-AcTnIMA在兔血内的清除规律。3.研究Tc-AcTnlMA在正常大鼠体内的分布。4.研究Tc-AcTnIMA在心肌损伤大鼠体内的分布,探讨TC-AcTnIMA作为心脏放射免疫显像剂的可能性。方法:1.用氯化亚锡(SnCl)还原法进行AcTnIMA标记,并用正交实验设计筛选抗
第一部分谷氨酰胺对肺泡Ⅱ型细胞热休克蛋白70表达的影响目的:研究谷氨酰胺不同浓度以及不同作用时间对体外培养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系A549热休克蛋白(HSP)70表达的影响。方法:人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系A549生长至铺满80﹪瓶底时更换不含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培养过夜,使细胞处于一相对静止生长状态,然后用于下一步实验。细胞在含有不同浓度(0、2、4、8、12和16mmol/L)谷氨酰胺的DMEM培养液
肝细胞癌是我国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目前,肝细胞癌的诊断主要依靠CT和MRI等检查,但是由于CT和MRI检查只能看到肝细胞癌的形态结构,不能认识肝细胞癌的生长过程中的代谢变化,随着MRS技术和软件的开发和发展,31P-MRS作为一种无创性的检测肝细胞癌磷酯和能量代谢的方法,对于肝细胞癌发展和治疗过程中发生的的代谢变化显得越来越有意义,本研究旨在从临床和实验的角度出发,将这一新的影像技术应用于研究肝细胞
1.全麻下CO2气腹对腹腔镜手术病人围术期肺内分流的影响目的:通过对围术期肺内分流率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的观察,初步探讨其变化的原因。方法:20例ASA I-II级,择期行全麻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术中全静脉麻醉维持,腹内压控制在13mmHg,术中控制呼吸,调整潮气量8-10ml/kg,FiO2100%,吸呼比1:1.5,呼吸频率10-12次/分,使PETCO2维持在30-35mmHg。术后病人入
肿瘤骨转移是晚期肿瘤的一个常见并发症,多见于前列腺癌、乳腺癌和肺癌。其发生常预示生活质量的下降和生存期的缩短,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早期诊断骨转移瘤早期予以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对于提高恶性肿瘤患者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非常重要,其作用是无可置疑的。多年的临床应用已证实,Tc-MDP全身骨显像是一种非常灵敏的诊断骨转移癌的检查方法,但缺点是特异性差,一些良性的骨骼病变,如:骨折、炎症等
白内障是世界范围内的主要致盲原因,目前还没有药物或者营养性的治疗可以消除已经存在的白内障或者延缓其进展,通过手术摘除白内障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但由于植入人工晶体后失去调节能力以及存在发生后发性白内障(after cataract,或称为后囊膜混浊,posterior capsular opacification,PCO)和眼内炎症反应的可能,等等问题的出现,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治疗的效果.更需要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