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硒(Se)是一种稀散元素,作为微量营养元素,为人类和生物生命活动所必需。研究硒元素在自然介质中的赋存形态和分布特征,以及介质之间的迁移转化规律,对缺硒地方病(如大骨节病)防治、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四川省大骨节病区地下水调查与安全供水示范工程》子课题《四川阿坝州生态地球化学调查》(1212010913022),选取若尔盖地区硒元素为考察对象,测定岩石、土壤、水体、植物各介质中硒元素含量,分析硒的赋存形态、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探讨硒在陆生生态系统中迁移转化规律,为若尔盖地区大骨节病病因的研究,以及境内高原沼泽湿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主要取得如下成果:1、研究区属于低硒环境。区内土壤普遍属于极低硒和低硒,岩石硒含量普遍低于地壳丰度,水体硒含量远低于我国主要城市和正常饮用水中硒含量,植物硒含量位于缺硒区和正常区之间。2、区内土壤硒含量与土壤发育程度和有机质含量有关,随着土壤逐步发育熟化,土壤泥炭层逐渐形成并增厚,有机质含量逐渐增加,在一定范围内土壤对硒的吸附能力逐渐增强,硒的含量也随之增加;有机质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对硒的吸附能力达到饱和。成土过程中硒在表层土壤中相对富集。总体上土壤pH值和Eh值与硒含量无明显相关关系。土壤全硒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各形态硒的含量。3、不同岩性的岩石硒含量依次为板岩>粘土岩>砂岩>灰岩。岩石硒含量与深层土壤和表层土壤硒含量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4、不同类型的水体硒含量依次为沼泽水>溪水>河水。泥炭沼泽中丰富的有机质有利于硒的吸附,而河水和溪水的流动不利于硒的富集。区内地貌有利于水体与土壤之间发生元素的交换和迁移,水体中硒含量与其流经地区的土壤中硒含量有一定关联。水体pH值和Eh值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体中硒含量。5、根据植物类型及其生长环境,各群落类型中硒含量依次为乌拉苔草群落>西藏嵩草群落>木里苔草群落>沙生植物。土壤硒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植物硒含量,但并非植物硒含量的决定性因素。土壤pH和Eh值是植物硒含量的决定性因素。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硒的迁移转化过程中,土壤pH和Eh值通过改变土壤中硒的价态和形态,控制有效硒的含量,影响植物对土壤中有效硒的吸收利用,进而决定了植物硒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