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分析临床病例,调查我院急性脑卒中相关性肺炎(stroke-associated pneumonia,SAP)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探讨SAP的危险因素及痰培养病原学特点,为SAP的预防及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1年10月至2012年09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116例急性脑卒中(发病1周内入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资料。统计SAP的发病率及病死率,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既往病史、住院天数、卒中类型及部位、吞咽状态、意识状态、入院血浆白蛋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及SAP发生前相关医疗措施等。运用ROC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曲线,确定患者年龄、住院天数及NIHSS评分的最佳截断点,对计量数据进行二分类化。将所有P<0.05的因素引入二分类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探讨SAP的危险因素。并分析SAP患者痰培养病原学特点等。结果(1)本研究共收集急性脑卒中病例116例,SAP的发病率为19.8%,SAP组患者病死率为21.7%,非SAP组为1.1%,两组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发性肺炎(early onset pneumonia, EOP)15例,占SAP的65.2%,其病死率为26.7%,晚发性肺炎(late onset pneumonia, LOP)病死率为12.5%,两组间病死率比较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SAP组住院天数为37.00(42.00)天,非SAP组为24.00(14.50)天,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住院天数、入院NIHSS评分、入院血浆白蛋白水平、吞咽障碍、意识障碍、SAP发生前治疗(脱水剂、抑酸剂、抗生素预防应用)及医疗操作(鼻饲、辅助通气)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示吞咽障碍、意识障碍及入院血浆白蛋白水平低是SAP发病的危险因素。(3)痰培养革兰氏阴性杆菌占79.2%,革兰氏阴性杆菌前三位为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革兰氏阳性球菌以葡萄球菌为主;真菌为念珠菌。结论(1)SAP发病率较高,多于卒中发生后3天内发病,可明显增加患者病死率和住院时间。(2)SAP的发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吞咽障碍、意识障碍及入院血浆白蛋白水平较低可能是SAP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3)急性SAP患者痰培养致病菌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其次为革兰氏阳性球菌和真菌。多为条件致病菌,混合性感染。其病原构成与院内感染较一致,考虑二者存在相似感染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