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大量媒体话语将超过中国传统适婚年龄的未婚女性称为“剩女”,“剩女”问题也成为不同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但从批判话语视角解读“剩女”媒体话语的研究较为鲜见。本文以费尔克拉夫三维话语理论和评价理论中的态度资源系统为理论框架、以《新民晚报》“剩女”报道为语料,对“剩女”身份认同的媒体话语建构进行话语分析。研究问题包括:(1)媒体对“剩女”报道运用了哪些态度资源?(2)这些态度资源如何通过彼此互动建构出“剩女”身份认同?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文本解读得出以下主要发现:(1)媒体“剩女”报道所运用的态度资源具有多样性;除了鉴赏系统中的正面反应,态度系统中三个子系统(情感系统、裁决系统和鉴赏系统)的各个子范畴都被运用于对这个群体的报道中。态度系统的三个子系统的消极态度策略的占比均大于其积极态度策略。消极态度策略共占58.6%;其中裁决系统占31.9%,情感系统占19.6%,鉴赏系统占7.1%。积极态度策略共占41.4%;其中情感系统占10.1%,裁决系统占26.3%,鉴赏系统占5.0%。(2)用来表达对“剩女”负面态度的资源远大于用来表达对其正面态度的资源。表达对“剩女”负面态度的资源共同构成了三种反对“剩女”的声音,即,剩女是一个怪异的群体,挑剔的群体以及资历过高的群体;而另一方面,表达对“剩女”正面态度的资源构筑了两种支持“剩女”的声音,即“剩女”是一个被误解的群体以及一个独立自主的群体。这些态度资源来自于不同的发声者;而反对的声音的发声者比支持的声音的发声者更为丰富。(3)不断涌现的不同强度相互对抗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将大龄未婚女性构建成一个突出的、不同于旁人的群体,使其被“前景化”,对其造成话语压力。另外,“剩女”话语隐含着“女大当嫁”的中国传统婚恋文化。本媒体话语个案研究表明了媒体话语所引导的公众话语对某群体社会形象的话语构建力量,故媒体应考虑其声音、观点的适当平衡,避免对“特定群体”形成不必要的话语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