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人口经济及其资源等承灾体的暴露量迅速增加,沿海地区在气候变化下表现出的脆弱性日益严重,面临的风险不断增大。脆弱性与韧性是灾害风险评估和灾害应对能力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当前对于脆弱性与韧性的关系还未有统一的定义,只有少数学者通过实际案例探究了脆弱性与韧性之间的关系。然而,目前尚未有研究聚焦中国沿海地区,从区县级尺度探究灾害影响下脆弱性与韧性的关系。因此,明确脆弱性和韧性之间的关系对沿海地区进行灾害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口经济及其资源等承灾体的暴露量迅速增加,沿海地区在气候变化下表现出的脆弱性日益严重,面临的风险不断增大。脆弱性与韧性是灾害风险评估和灾害应对能力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当前对于脆弱性与韧性的关系还未有统一的定义,只有少数学者通过实际案例探究了脆弱性与韧性之间的关系。然而,目前尚未有研究聚焦中国沿海地区,从区县级尺度探究灾害影响下脆弱性与韧性的关系。因此,明确脆弱性和韧性之间的关系对沿海地区进行灾害风险管理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本文以自然灾害频发、人口经济集聚的长三角沿海地区作为研究单元,从物理维度和社会维度构建适用于研究区的灾害脆弱性指标模型,从社会、经济、基础设施、组织制度和生态环境五个维度构建灾害韧性指标模型,对长三角沿海地区进行脆弱性和韧性评估。通过GIS空间工具揭示脆弱性和韧性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分析影响脆弱性和韧性空间分异的关键要素。从脆弱性水平与韧性水平两个维度构建“脆弱性–韧性”关系矩阵,分析“脆弱性–韧性”四类地区的空间格局以及探究长三角沿海地区灾害脆弱性与韧性的关系。最后,针对四类沿海地区的特征分别提出相应的韧性提升建议。该研究可为相关部门制定韧性提升路径提供科学依据与理论支撑。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综合脆弱性评估及空间分布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沿海53个区县的综合脆弱性指数得分在0.21–0.533之间,平均脆弱性指数为0.318,为中等脆弱性水平。在五个脆弱性等级中,“中”和“较高”等级脆弱性地区最多,分别占地区总数的26%,主要集中分布在浙南和苏北沿海地区;“高”等级脆弱性地区最少,只占地区总数的7%。综合脆弱性的Moran’s I为0.368(P<0.05),空间存在显著性集聚特征,其中“高–高”聚类(H–H)出现在浙南沿海的乐清市和洞头区以及浙东沿海的定海区和嵊泗县,构成热点地区;“低–低”聚类(L–L)出现在苏南沿海的崇川区以及浙北沿海的海宁市、萧山区和柯桥区,构成冷点地区。(2)综合韧性评估及空间分布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沿海53个区县综合韧性指数得分在0.239–0.623之间,平均韧性指数为0.398,为中等韧性水平。在五个脆弱性等级中,以“较低”等级韧性地区为主,占地区总数的34%,主要集中分布在浙南沿海地区,而“高”等级韧性只有一个地区为萧山区。综合韧性的Moran’s I为0.491(P<0.05),空间存在显著性集聚特征,其中“高–高”聚类(H–H)出现在浙北沿海的萧山区和柯桥区,构成热点地区;“低–低”聚类(L–L)出现在苏北沿海的灌云县、灌南县、响水县、滨海县和射阳县,构成冷点地区。(3)空间分异性影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在综合脆弱性空间分异特征中,所有指标对综合脆弱性的空间分异都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海岸线长度因子对综合脆弱性空间分异性影响最大,沿海低地人口比重因子和植被覆盖度因子影响最小。从二级指标来看,社会因素对综合脆弱性空间分异的解释程度更大。在综合韧性空间分异特征中,所有指标对综合韧性的空间分异都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人均储蓄存款因子对综合韧性的空间分异性影响最大,森林覆盖率因子影响最小。五个维度对综合韧性空间分异的解释程度排序为:经济因素>组织制度因素>社会因素>基础设施因素>生态环境因素。(4)“脆弱性–韧性”类型空间格局研究结果表明:在长三角沿海53个区县中,脆弱性水平与韧性水平之间存在空间差异。江苏沿海脆弱性水平最低,韧性水平也最低,上海沿海韧性水平最高,浙江沿海脆弱性水平最高。高脆弱性地区与低韧性地区不完全一致。研究区存在四种“脆弱性–韧性”类型,四类沿海地区空间分布较为分散,主要以“高脆弱性–低韧性”类型为主,该类型占地区总数的34%;“高脆弱性–高韧性”类型最少,只占地区总数的11%。(5)脆弱性与韧性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总体而言,高水平的脆弱性和低水平的韧性之间是一种负向线性关系,说明存在一种高脆弱地区也是最缺乏韧性的关系,但也同时存在脆弱性和韧性都较高以及脆弱性和韧性都较低的地区。因此,研究案例表明灾害脆弱地区可以具有不同程度的韧性水平,脆弱性和韧性是一种相互独立又有联系的关系。
其他文献
细菌感染的治疗是皮肤伤口愈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严重的感染不仅会阻碍伤口愈合的进展,细菌还可能逐步侵入深层组织,导致器官衰竭甚至死亡。在临床实践中,利用抗生素仍然是治疗伤口感染的主要方法,然而抗生素治疗不仅引发全球关注的耐药性问题,而且缺乏加速伤口愈合的能力,因此迫切需要能够替代抗生素对抗细菌感染的方法。近年来纳米材料因其成分多样性和可调节的物理化学性质,为对抗细菌感染提供了新的途径。有内在抗菌性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育信息化在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合作学习、发展个性化学习、助力素质教育和教育公平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地理信息技术作为地理学与信息科学的结合,也逐渐运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但是在深化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过程中,陆续出现了学生参与度低、技术与教学割裂,导致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欠缺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提出了项目式教学与地理信息技术融合,并基于此定义了高中地理信息化教学,即构建
随着经济人口的快速发展,现代工业逐渐发达,同时不可避免地加剧了淡水资源的消耗,使得其面临着严重短缺的形势。近年来,以太阳能为主要能源的太阳能驱动界面蒸发技术具备能耗低、工艺简单、适应性广的特点,是解决水资源危机的有效办法。其中,起着核心作用的光热转换材料,其光热蒸发性能的优劣直接决定该技术的实用性。π共轭聚合物作为新型的光吸收剂,具备优异的光吸收性能、丰富的制备方式、可调控的光吸收范围等诸多优点。
在大多数情况下,所制备的非极铁电体很少表现出宏观极化,因为它们具有多种不同的极化态或多畴结构。然而,有时由于自极化,极化状态可以在不施加任何外部电场的情况下在材料中出现。大多数自极化现象出现在铁电体薄膜中,然而,在块状材料中,自极化现象仅在少数材料中有所报道。本论文通过高温固相法制备锆钛酸铅(Pb ZrxTi1-xO3)、氧化镧掺杂锆钛酸铅(Pb1-3x/2LaxZr0.52Ti0.48O3)及铌
许多沿海社区是洪水的高风险地区。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洪水的潜在经济损失将进一步增加,这对沿海社区的风险管理提出了重大挑战,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以保障其安全与发展。洪水易发社区是应对灾害风险的直接主体,在长期与周期性的洪水事件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丰富的本地洪水知识。2015年《仙台减灾框架》明确了社区所拥有本地知识在灾害风险评估和韧性建设中的重要性。本文以浙江省内大田社区为案例,通过3次野外现
在气候变化和快速城市化背景下,自然灾害所导致的损失在不断增加。洪涝灾害是最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之一,给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影响,是阻碍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脆弱性是决定洪涝灾害风险的关键因素,也是灾害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它很可能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发生变化,然而目前关于脆弱性时空动态变化的研究较为缺乏,尤其缺乏城市地区精细尺度上的脆弱性动态研究。因此,定量研究城市自然灾害社会脆弱
全球变暖导致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对自然生态、社会经济和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等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上海作为中国人口和经济高度集聚的沿海超大型城市,因其海陆相连的特殊地理区位,极易遭受极端气候事件的冲击,随之而来的影响对上海的社会经济和人们的生产生活等造成了潜在的威胁。本文选取上海市1960—2018年10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点的逐日气温和降水数据,利用13种极端气温与降水指数来定义极端气候事件,结合中国气象局
华东地区徒步旅游发展潜力巨大。由于活动时间短,相较于既往以月度、季节、年度气候舒适度为切入点的研究,需要更微观的尺度。因此,结合徒步旅游的活动特征,在具有时间分辨率的气候数据序列下,对我国华东地区春秋徒步旅游活动的气候舒适度进行精细尺度的评价,从而为游客做徒步决策提供参考。结合徒步旅游活动时长特征,把每三日设定为数据粒度,利用华东地区六省一市共计58个气象站点近30年(1992-2020年)的日平
气候变化与城市化导致洪水风险上升,评估洪水暴露人口是洪水风险管理的重点之一。开放获取的人口空间化数据和洪水模拟数据为此提供了数据支持,但相关评估结果存在不确定性。针对洪水暴露评估的不确定性,目前研究仅关注了洪水致灾因子或承灾体单一维度,忽略了两者共同作用下的不确定性。为填补这一空白,本研究收集多项开放获取的人口空间化数据和洪水模拟数据,提取多种数据组合下的洪水暴露结果,并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气候变化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环境问题。气候变化不仅影响人们的居住环境,还将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近年来,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不断上升,其严重程度也不断加强,对人类安全和自然资产造成严重影响。海洋可以调节气候,是了解当前气候状况和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领域,研究海洋的极端状况是海-气相互作用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利用SODA2.2.4月平均数据资料,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