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脊椎动物乙酰胆碱酯酶的起源与演化

来源 :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fsfs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神经系统的起源与演化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腔肠动物是最早出现神经系统的生物,为网状神经系统,同时存在最原始的突触结构,而最早出现原始中枢神经系统的是扁形动物。乙酰胆碱酯酶在神经系统突触传导过程中起水解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作用,因此,研究乙酰胆碱酯酶的起源与演化将为神经系统起源与演化的研究提供重要线索。本研究试图通过分析乙酰胆碱酯酶的重要功能位点以及构建系统发育树来分析无脊椎动物中乙酰胆碱酯酶的起源问题,并通过对某些类群的深入分析来探讨乙酰胆碱酯酶在无脊椎动物中的演化历程。  从有关数据库下载已克隆乙酰胆碱酯酶cDNA的数据(包括5个门,70个物种),并从已测定基因组、转录组和蛋白组的物种中搜索出乙酰胆碱酯酶高相似度序列(包括6个门,11个物种)。通过主要功能位点的比对分析发现,在乙酰胆碱酯酶7个主要功能位点中,酰基口袋、胆碱结合位点、芳香族阳离子结合位点和完整的半胱氨酸环等相关残基是判断是否为乙酰胆碱酯酶的重要标志,即乙酰胆碱酯酶特征性的功能位点。从功能位点分析比对结果看,原始动物类群中扁盘动物、腔肠动物的序列不具备典型乙酰胆碱酯酶应具备的功能位点特征,扁形动物的序列才具备相应的功能位点特征,为典型的乙酰胆碱酯酶。通过对原始类群构建分子系统发育树发现,扁形动物的乙酰胆碱酯酶和扁盘动物、腔肠动物的序列有明显的区别,这也说明典型乙酰胆碱酯酶起源于扁形动物。  从无脊椎动物乙酰胆碱酯酶分子系统发育树的结果看,乙酰胆碱酯酶演化的主干是各类动物的1型乙酰胆碱酯酶,而其它类型的乙酰胆碱酯酶一般是在物种从演化主干上分化之后再演化出来的。对线虫动物的演化分析显示,线虫4类乙酰胆碱酯酶中,1型与更原始的扁形动物序列相似度更高,而2、3、4型则是后分化出来的。对于昆虫的分析表明,昆虫两类乙酰胆碱酯酶分支明显,甲壳纲仅有的两物种序列都位于昆虫两型分支之内,这意味着昆虫两型分化节点可能在昆虫纲分支之前。  本研究澄清了一直以来关于典型乙酰胆碱酯酶起源的争议。同时发现,乙酰胆碱酯酶在演化过程中保持了较好的继承性,1型是整个演化的主干,各个门类其它类型的乙酰胆碱酯酶一般都是动物类群从演化主干上分离之后再分化出来的。本研究对于神经系统的起源与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是对与神经系统相关基因起源与演化过程研究的重要补充。
其他文献
当前芯片中为了提高性能都会内嵌各种存储器。随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技术的不断成熟,芯片的集成度正按照摩尔定律的速度持续提高,芯片的测试问题己成为制约整个行业发展
二硫键在蛋白的折叠和装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许多病毒蛋白含有分子间或分子内二硫键,且它们与病毒的入侵、感染的装配密切相关。某些病毒能够编码自己的巯基氧化酶来催化二
家是人们生活的港湾,无论身在何处,每个人都保持着对家的挂念。拥有一个舒适的家庭环境也是每个人生活中时刻关注的话题,在这个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智能家居的概念从被提出就
交流压缩机广泛应用于许多家电产品中,尤其是制冷类家电如冰箱、空调等。交流变频调速在节能,降噪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所研究并设计的交流电动机变频调速控制系统以
近年来,DSP芯片以其具有的功能强、处理速度高、性能价格比好、速度功耗比高、具有数字器件特有的稳定性、可重复性、可大规模集成、特别是可编程性和易于实现自适应处理等特
本文阐述了利用旋转载体自旋作为驱动的硅微机械陀螺。该陀螺通过载体旋转产生的哥氏力来驱动与电极板形成两对差动电容器的硅摆,由检测硅摆振幅引起差动电容的变化来检测载体
本文开展了∑-△A/D转换器的高层次行为描述的研究,探讨了一种利用硬件描述语言Verilog.AMS进行行为级建模与仿真的方法。论文首先分析了Verilog-AMS的特点,建立了∑-△A/D转换
核磁共振谱学是人类在分子水平研究物质结构的重要方式。在传统的核磁共振试验中,一次只测定一种物质的核磁共振谱,而且随着谱的维度的增加,所需时间呈倍数增长,所以如何快速测定
再引入(reintroduction)是目前濒危野生动物保护中的常用手段,也是多数物种保护项目的最终目标。2010年4月~2011年11月,在湖南桃源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黄腹角雉(Tragopan C
波达方向估计(DOA)是智能天线关键技术,它直接关系到系统定位的准确性和接收信号的强弱,广泛应用在通信、雷达、声纳、生物医学等领域。  本文围绕DOA估计算法性能方面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