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致密砂岩油藏孔隙结构表征和增采机理分析,一直是油气田勘探开发工程学科的前沿课题。CO2和N2吞吐是提高该类储层岩石采收率的重要方式。受益于CO2改善油相流动性的突出性能,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致密砂岩油藏孔隙结构表征和增采机理分析,一直是油气田勘探开发工程学科的前沿课题。CO2和N2吞吐是提高该类储层岩石采收率的重要方式。受益于CO2改善油相流动性的突出性能,纯CO2吞吐驱油效率明显高于纯N2模式。多项报告显示,N2-CO2吞吐模式(先开展纯N2吞吐,再开展纯CO2吞吐)采收效果要好于纯CO2模式。基于NMR技术开展纯CO2和N2-CO2吞吐对比实验研究,从孔隙结构特征角度解析上述问题,为现场增产降本提供有效依据。对T2谱做孔隙流体类型和孔隙尺寸划分,简化孔隙结构复杂度,本文结合离心和热处理两种方法,构建基于孔隙流体和孔隙尺寸的双分类体系模型(DCS,dual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pore fluid types and pore sizes),将实际岩石复杂的孔隙网络结构按毛管作用强度划分成具有相近毛管作用性质的9个T2单元。这里的恒时等温热处理技术用于区分毛管束缚流体(CAF,capillary bound fluid)和粘土束缚流体(CBF,clay bound fluid),有效区间在140-160°C。本文结合DCS分布对两种模式下各6个吞吐轮次的T2谱特征做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毛管力作用是影响采收流体类型和采收孔隙尺寸转换的重要因素。N2-CO2模式中,早期注纯N2同样能采出孔隙中几乎全部的自由流体(FF,free fluid),其成本明显低于注CO2;吞吐后期CO2开采CAF的效果更好。与纯气体吞吐相比,N2-CO2模式的增采量主要源自后期CO2吞吐提高了中等孔隙里CAF量(对应二次反转现象),另外该模式扩大了完全可采出大孔隙的量。相应机理推测与N2分子改善孔隙空间连通性有关,N2的弹性特征将喉道撑大,改善了中小孔隙的连通性,明显提高了中等孔隙中CAF的采出量,通过中小孔隙采收量增大而大孔隙不变得到证实。剩余油分布相关研究表明,开发中等孔隙中CAF残余油是后期EOR研究的重点。
其他文献
活性粉末混凝土(RPC)是一种新型建筑材料,它相较于普通混凝土具备更高的强度、耐久性、耐火性、耐腐蚀性和轻质等众多的优点,目前已有将其用于工程建筑的实例。国内外对于RPC材料在加固领域的应用与相关的研究很少,为了使RPC材料优异的力学和物理特性得到充分地发挥,本文采用RPC材料增大截面法对6根偏心受压柱进行加固,通过加固柱的受力性能来研究RPC材料在加固领域的实用性和RPC材料增大截面法加固柱的加
目前,水污染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全球性问题,尤其是水中重金属离子造成的污染已对人体健康及全球环境构成严重的威胁,因此对水环境重金属离子进行痕量检测就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随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ery Large Scale Integration Circuit,VLSI)技术的快速发展,芯片的集成度和时钟频率的激增导致芯片功耗越来越大。功耗的不断增加不仅带来芯片电源的问题,而且加速电路老化并且缩短芯片寿命,于是有必要在芯片设计过程中综合考虑电路面积、功耗与延时之间的优化关系。多值逻辑电路相比传统的二值电路增加单线的信息携载能力,不仅提高数字电路信息密度,缩小电
随着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推进,市场对于宽厚板的需求不断增大。由于板厚导致轧制及冷却过程不均匀,宽厚板往往存在单方向弯曲,不符合工业需求。宽厚板难以用辊式矫直机加工,国内
现有地图服务中的路径规划大多以效率至上为主旨,逐渐不能满足出行场景和出行需求的多样化。近年来,研究者在路径推荐时更加关注出行者的心理需求,满足公众出行心理需求的路
同步发电机模型的选取是电力系统暂态稳定分析中的重要环节。在实际的工程运用中,为了提高计算效率,通常用同步发电机的降阶模型来替代其精确模型,但两者之间的差异不容忽视
双相激波推杆活齿传动是一种新型的活齿传动形式,其对称形式的双相激波器可以消除惯性载荷的约束,实现自平衡,具有传动平稳、体积小、传动效率高、承载能力强等优点。在生产
作为资源节约型材料,铁素体不锈钢可以取代价格相对昂贵的奥氏体不锈钢应用于家电、厨具等生活用品领域。铁素体不锈钢轧制成形过程容易产生折皱甚至边裂缺陷,降低轧制板材的成材率,从而限制了其广泛应用。近年来,基于凝固过程的基本理论,一种振动激发形核技术被提出。尽管前期研究发现该技术能够显著提高铸锭凝固组织的等轴晶率,但等轴晶的形核及长大条件和机理尚不明确。然而,铁素体不锈钢的凝固过程是一个高温热成形过程,
随着人类进入太空活动日趋频繁,各类航天任务都有着不同的需求。其中对空间非合作目标的接近任务,可以被广泛应用于空间目标监视、在轨服务和空间对抗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
近些年来,城市道路塌陷事故频繁发生,多是由地下管道破损渗漏引起的,给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安全隐患。科学系统的分析道路塌陷的原因,弄清楚土体流失的机理,地下空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