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汪楫诗名卓著,为时人推崇。一生经历丰富,颇有政绩。本文主要从汪楫的生平创作、人生心态、交游对象、诗歌类型与艺术风格以及他的诗歌理念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力求对汪楫其人与其诗做到全面深入地了解,弥补目前学术界对汪楫研究的空缺。汪楫是休宁西门汪氏的后人,出生于明末清初之际。他在青年时期恃才傲物,随着逐渐感受到清初汉族文人艰难的生存环境而变得沉稳内敛,科举数次落地也让他愈发地迷惘失落。召试博学鸿词之后,他小心翼翼踏上为官之路,此后兢兢业业,官至福建布政使,比起己未词科的大多同年的坎坷经历,有一个较为圆满的结局。汪楫从早期与布衣遗民的交往到后来漫游时与山僧的相从再到通籍时与达官显贵唱和,显示出他交游圈随着人生经历而明显变化。他与周亮工、吴嘉纪等早年结识的挚友之间有着更加深厚的友谊,他们诗学观点的同气相求和交游圈的互相融合都对其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汪楫的诗集较多,刊刻情况也较为复杂。他对《悔斋诗》稿本进行过大量的删改,刻意删去了许多与政治相关的诗歌,这与当时的生存环境密不可分。他的诗歌题材十分丰富,民生与战争之作、乡愁与亲情之作、行述与漫游之作等体现出汪楫对于现实现世的关怀,对父母家乡的眷恋以及对人生求索之路的深切感悟。《悔斋集》记录了他人生几个重要的阶段,在艺术上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悔斋读书期清冷高远,漫游山水期峭折遥深,京城为官期典重高华,出使琉球期壮阔雄肆。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善于创设情境,模拟对话。明清之际正是文坛对于前代“文学遗产”批判地继承之时。汪楫作为身处这一时期的作家,他对“王李之调”的批判和对杜甫的推崇都与整个时代的文坛风气息息相关。在这一基础之上,他的诗学主张与创作实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情感上崇尚性情的自由抒发;在内容上呼吁诗人关注现实,振起风俗;在艺术上反对蹈袭,主张自出机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