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名字叫红》的“呼愁”情结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lidan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名字叫红》奠定了帕慕克在世界文坛上的地位。凭借这部小说,他摘下200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桂冠。瑞典皇家学院授予他的授奖词是“在追求他故乡忧郁的灵魂时,发现了文明之间的冲突与交错的新象征”。忧郁的故乡与文化之间的冲突是帕慕克着力表现的对象。“呼愁”即土耳其语的忧郁、忧伤之意。它弥漫于《我的名字叫红》中,是一种挥之不去的主色调。透过小说的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人物、景物的忧伤气息。小说以16世纪末奥斯曼帝国历史为背景,以“绘画”为喻体,围绕两起谋杀案件展开故事情节。在侦探案件的过程中穿插进爱情故事,从多角度、多层次阐述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这是一部融谋杀、侦探、爱情为一体的小说,其主旨是探索谋杀背后的文化冲突以及源于冲突的“呼愁”情感。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主要运用文化研究方法。从“呼愁”情结入手,通过细读文本,结合伊斯兰宗教背景、萨义德的“他者”理论及霍米·巴巴的“杂交性”理论,对《我的名字叫红》进行细致解读。本文研究内容如下:前言部分主要对帕慕克其人其作进行简要概述,对《我的名字叫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阐明了选题研究意义及目的。第一部分对“呼愁”进行文本分析。从冲突与“呼愁”入手,探讨了绘画传统的冲突引发的“呼愁”情感。通过小说人物对古老伊斯兰细密画传统的追忆及人物身份认同的困境呈现“呼愁”。第二部分对“呼愁”进行文化分析。首先结合伊斯兰教及苏菲神秘主义探讨了“呼愁”的宗教内涵;其次以萨义德的“他者”理论为支撑,进一步阐释“呼愁”承载的文化内涵。结语部分运用霍米·巴巴文化“杂交性”理论对文本进行解读,揭示了帕慕克文化混杂的理念。“呼愁”源于文化碰撞与融合过程中的尖锐冲突与矛盾,本质上是由民族与宗教之间的隔阂所致。只有摒弃狭隘民族中心主义,才能寻求两种文化之间的混杂与共存。
其他文献
超微粉碎技术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型物料加工技术。在不改变物料化学成分的前提下,借助特殊的机械力、物理或者化学作用,将其超细化,使得物质的表面及界
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是衡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以河北省50个省级重点镇为研究对象,利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测算出不同区域的城镇化水平。在总结重点镇的
金融业处于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位置,商业银行又是金融业最重要的微观主体。高市场绩效运行的商业银行不仅直接有利于银行本身有效的运行,还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金融业的持续、
易卜生的《人民公敌》与鲁迅的《孤独者》各自塑造了一个孤独者形象——斯多克芒、魏连殳。但是在斯多克芒和魏连殳身上却体现出了冷与热两种极端情感的对立。在他们极端情感
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水平和精神需求也逐年升高,且中国正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伴侣动物在家庭生活中的地位也日渐显现。目前我国动物诊疗行业飞速发展,设备、人员技能等方面正
课堂表演就是以课堂教学为舞台,以文本语言为剧本,以学生的亲身参与、模仿实践为创造力的一种教学活动。在语文教学中,采取课堂表演的方式,可以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发展思维,
数字地质调查系统是贯穿整个地质矿产资源调查全过程的软件,涵盖地质矿产调查、矿产资源勘查、矿体模拟、品位估计、资源量估算、矿山开采系统优化等内容。考虑数字地质调查
实现越南省级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当前紧迫的任务与要求。自1986年国家全面实行革新社会与经济至今,越南共产党和越南中央政府已经把推进整个公共行政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
广西作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衔接门户,对东盟贸易有着先天的地理优势。但是广西面对东盟跨境电商物流发展,但跨境物流周期长,成本高、东盟国家物流绩效水平相差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