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名字叫红》奠定了帕慕克在世界文坛上的地位。凭借这部小说,他摘下200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桂冠。瑞典皇家学院授予他的授奖词是“在追求他故乡忧郁的灵魂时,发现了文明之间的冲突与交错的新象征”。忧郁的故乡与文化之间的冲突是帕慕克着力表现的对象。“呼愁”即土耳其语的忧郁、忧伤之意。它弥漫于《我的名字叫红》中,是一种挥之不去的主色调。透过小说的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人物、景物的忧伤气息。小说以16世纪末奥斯曼帝国历史为背景,以“绘画”为喻体,围绕两起谋杀案件展开故事情节。在侦探案件的过程中穿插进爱情故事,从多角度、多层次阐述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这是一部融谋杀、侦探、爱情为一体的小说,其主旨是探索谋杀背后的文化冲突以及源于冲突的“呼愁”情感。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主要运用文化研究方法。从“呼愁”情结入手,通过细读文本,结合伊斯兰宗教背景、萨义德的“他者”理论及霍米·巴巴的“杂交性”理论,对《我的名字叫红》进行细致解读。本文研究内容如下:前言部分主要对帕慕克其人其作进行简要概述,对《我的名字叫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阐明了选题研究意义及目的。第一部分对“呼愁”进行文本分析。从冲突与“呼愁”入手,探讨了绘画传统的冲突引发的“呼愁”情感。通过小说人物对古老伊斯兰细密画传统的追忆及人物身份认同的困境呈现“呼愁”。第二部分对“呼愁”进行文化分析。首先结合伊斯兰教及苏菲神秘主义探讨了“呼愁”的宗教内涵;其次以萨义德的“他者”理论为支撑,进一步阐释“呼愁”承载的文化内涵。结语部分运用霍米·巴巴文化“杂交性”理论对文本进行解读,揭示了帕慕克文化混杂的理念。“呼愁”源于文化碰撞与融合过程中的尖锐冲突与矛盾,本质上是由民族与宗教之间的隔阂所致。只有摒弃狭隘民族中心主义,才能寻求两种文化之间的混杂与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