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将其明确为“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强调必须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推动中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本研究基于国家发展改革委构建的扩展型的供需模型以及需求理论,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个维度对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进行理论阐述。在此基础上,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资源配置效率、产品服务优质、经济结构优化、经济活力、乡村振兴、民生福祉、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这8个维度,构建了由46个指标所组成的高质量发展测度体系。但该指标体系是根据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所构建的,所选指标的主观性太强,所选取的可测指标能否反映不可测维度的信息尚未可知。结构方程模型(SEM)是一种能够建立、估计和检验因果关系模型的方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经常被用来验证实际数据和理论模型的拟合程度。因此,为了降低所构建指标体系的主观性,本研究采用SEM对指标体系进行优化,得到由37个指标所组成的最终指标体系。基于最终所构建的指标体系,本研究首先根据面板数据综合评价的思想,从绝对量水平、增量水平、波动水平三个方面,采用熵值赋权法对我国大陆除西藏外的其余30个省、市、直辖区2013年到2017年的高质量发展状况进行了测度评价。然后,对测度结果进行空间相关性分析,以进一步探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空间集聚状况。最后,先对各省各年的高质量发展的绝对量指数、增量指数、波动性指数进行时间维度的加权,得到各省在2013年2017年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总体指数,再采用K均值聚类方法,分别将绝对量水平分为好、良好、差,将增量水平分为快、中、慢,将波动性水平分为好、良好、差等各三个类,对目标省市进行了聚类,以对各省市2013年到2017年的高质量发展状况有一个整体的认知。通过对目标省市的高质量发展状况的研究,得出:(1)虽然各省份2013年到2017年的高质量发展测度得分是逐年递增的,但是我国普遍存在发展速度较慢,经济活力不足的问题。这说明随着“五位一体”总布局的不断推进,以及新发展理念的不断贯彻落实,我国的发展质量获得不断提高,但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新动能转换速度较慢,发展动力不足,导致发展速度也较慢。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因此,我国要坚持创新发展,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快转换新动能,增强发展动力。(2)空间相关性分析的结果表明,各省市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但高质量发展速度的全局空间相关性不显著。局部空间相关性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高质量发展水平较高的省市主要集聚在北京、上海周边,中、西部地区还不存在可以带动周围省市发展的增长极。此外,虽然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缩小了,但是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却增大了,而且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缩小的幅度较小,其差距依然较大。因此,我国要继续实施高质量发展协同优化策略,缩小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区域差距。(3)不同省份在高质量发展各子系统中具有不同的表现,即使是高质量发展水平较好的省份,在某些子系统的具体水平表现也相对较差。因此,各省份要制定全方位的高质量发展综合提升政策,推进高质量发展各子系统水平的全面提升。(4)聚类结果显示我国大多数省份2013年到2017年的高质量发展水平都比较低,发展速度也较慢。因此,各省份要重视高质量发展思想,摒弃唯GDP论英雄的传统发展思想,要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大力推进“五位一体”建设,结合自身实际,探寻适合自己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此外,虽然聚类结果显示大多数省份发展的稳定性良好,但高质量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其发展的稳定性也相对较差,这可能是由于其自身发展能力不足,发展受政策性的影响较大所致。因此,政府在对这类地区进行政策性扶持的时候,不能简单的以政策性拨款为主,而要增强对其技术、人才等高素质要素的扶持力度,帮助其增强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当地政府也应制定稳定的高质量发展水平提升策略,在实现不断发展的同时,确保发展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