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结结构描述的是有终点的事件,其第一个词在体态上表现为活动体的动词:第二个词为表示状态体的动词或形容词。在汉语中,动结结构主要表现为V-R动结式和得字句等结构,本文主要注重前者的研究,因为它涉及到词汇语义特征并且同时对论元实现和句法、语义接口的研究很有启发性。鉴于学者们对于动结式应定义为复合词还是词组仍存在很大的争议,为讨论方便,我们暂且统称其为V-R动结式。我们的研究着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V-R动结式的构成,解读及致使化。在综合分析了以往句法与语义角度研究的优势和不足之后,本文决定采用事件结构角度,支持论元结构与事件结构具有同构性,并在此基础上沿用Lin(2004)的事件结构假设,采用以下几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概念因子,即DO,BECOME和BE,分别引入活动体,状态变化和状态体。这些事件谓词通过相互结合允准Vendler(1967)提出的不同事件类型并引入论元。在词项中,动词是没有范畴特征和明晰的语义、句法信息的动词词根,只有动词的专属意义,供句法推导之用,通过与功能性事件谓词结合获得相应的范畴特征。在延迟插入原则的指导下,由于功能性投射需要语音支持,诱发动词作为附着词素与中心语结合的核心移动。我们支持V-R动结式是在句法层面上形成的,但是从事件结构的角度,我们认为论元是由事件谓词而非动词本身引入句法结构的。在解读方面,我们采用黄正德的广义控制理论和最短距离原则来诠释和推导结果谓词的语义指向,解释汉语V-R动结式在解读上的复杂性。至于动结结构和致使结构的关系,我们认为关键主要在于致使义的引入。在Liina(2002)双重事件分析法的启发下,我们认为致使义表示的不是实体与事件之间的致使关系,而是两个事件之间的关系。域外论元由功能性投射Voice引入句法操作。同日语逆境致使结构(adversity causative)和芬兰语的愿望致使结构(deSiderative causative)相似,我们发现汉语也存在致使义独立于域外论元引入句法的情况。这种分析正好可以用来解释某些动结结构的歧义和V-R动结式在被动转化上存在的不对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