皱纹盘鲍与西氏鲍性染色体的识别和性别分子标记的开发

来源 :集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causeAr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性别决定机制一直是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贝类是海洋生物第一大门类,物种丰富、生境多样,性别决定机制复杂但研究发展滞后。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是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贝类,西氏鲍(H.sieboldii Reeve)是其近缘种。本研究以其为研究对象,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性别二态SNPs分布识别它们的性染色体,并开发了性别分子标记。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结合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性别二态SNPs的分布分析两种方法,通过定位皱纹盘鲍和西氏鲍的性别连锁区段(sex-linked genomic segment,SLS)识别了它们的性染色体。其中,皱纹盘鲍的SLS有2个区段,分别位于Chr.9(约2.59 Mb)和Chr.2(约50.02 Kb)。西氏鲍的SLS也有2个区段,分别位于Chr.4(约23.20 Mb)和Chr.5(约4.95 Mb)。染色体共线性分析结果显示,皱纹盘鲍的Chr.2和Chr.9与西氏鲍的Chr.4和Chr.5不是同源染色体。此外,在皱纹盘鲍中注释到含有性别二态SNP/In Del的基因28个,在西氏鲍中注释到189个基因,但交集仅有1个——xyn B基因(参与木聚糖降解)。(2)利用性别二态In Del和SNP开发了皱纹盘鲍与西氏鲍的性别分子标记。在皱纹盘鲍中,基于Chr.9上的2个性别二态In Del开发了两个共显性标记(MSP-2和MSP-7),同时基于Chr.2上连续的3个性别二态SNP开发了一个显性标记(2MSP-FX1)。验证结果显示,MSP-2和2MSP-FX1的雌雄性别检出率均为100%。在西氏鲍中,基于Chr.4上的In Del和SNP,共设计7对引物,其中3对引物在验证实验中雌雄的符合率均在95%以上,但未找到与性别完全连锁的分子标记。利用皱纹盘鲍MSP-2与西氏鲍X14-FR性别分子标记检查杂交种--西盘鲍的雌雄个体。结果显示,皱纹盘鲍的性别分子标记可以适用于西盘鲍,但西氏鲍的性别分子标记不适用。(3)利用BAC-FISH识别了皱纹盘鲍的性染色体。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将皱纹盘鲍2411条BAC末端序列比对上皱纹盘鲍的参考基因组,其中定位于皱纹盘鲍Chr.2的BAC克隆共3个,定位于Chr.9的BAC克隆共6个。根据比对和BAC区间重复序列含量统计的结果,选择克隆31-K11和37-A13进行双色BAC-FISH识别了Chr.2和Chr.9。以上结果显示,皱纹盘鲍与西氏鲍都具有两对性染色体,但性染色体和性别决定系统可能发生了种间转换,而且两种鲍的重组抑制区范围和分化程度也存在差异。本论文的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皱纹盘鲍和西氏鲍的性别决定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在花鲈的养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有应激现象的发生,而氧化应激最为常见且副作用显著,过度的氧化应激导致水产养殖动物生长受到抑制,严重影响养殖效益。部分中草药能够预防和治疗氧化应激,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因此,本实验以花鲈为研究对象,建立H2O2氧化损伤模型,在细胞水平筛选保肝作用最强的中草药,在活体验证筛选中草药的有效性。本研究主要有以下四部分内容。1.花鲈原代肝细胞氧化损伤模型的构建本试
实验室前期研究发现饲料磷水平显著影响花鲈脂肪的分解和合成代谢,低磷降低鱼体AMPK的基因表达,而AMPK是机体代谢调控的关键蛋白,并且AMPK的活性受磷酸化过程的调控。为研究饲料中的磷是否通过影响AMPK磷酸化影响鱼体脂肪代谢,开展以下研究:(1)饲料磷水平对花鲈生长性能和脂肪沉积的影响设计低、中、高三个磷水平,以磷酸二氢钠和磷酸氢二钾为磷源,配成磷水平分别为0.36%(低磷组/对照组)、0.72
本试验旨在探究饲料n-3/n-6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配比对花鲈生长、脂肪代谢和肠道健康的影响。以亚油酸、DHA和EPA为脂肪源,配制n-3/n-6 PUFA配比分别为10(n-3)、2、1、0.5、0.25和0.05(n-6)的6组试验饲料,选取360尾花鲈(初始体重:11.06±0.2g)随机分到18个养殖缸中,每种饲料投喂3个养殖缸,试验周期为8周,采集相关样品并测定分析,得出主要结果如
黄姑鱼是一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海水鱼类,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如浙江和福建省)广受欢迎,在福建省已有近30年的养殖历史。随着海水鱼类养殖业发展及养殖规模的扩大,主养区集约化养殖程度过高,导致疾病暴发频繁。多年来黄姑鱼养殖也常常因为病害导致大量死亡,特别是哈维氏弧菌侵袭引发的病害,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为了揭示黄姑鱼抵御哈维氏弧菌侵害的抗病遗传基础,进而阐明其抗病免疫机制,为开展分子辅助育种奠定基础,
大黄鱼是我国四大海产之一,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大面积的集约化养殖大黄鱼随之也带来了严重的病害。“内脏白点病”是近些年出现在网箱养殖大黄鱼中最常见的病害之一,大黄鱼感染后内脏出现白色结节,且患病大黄鱼死亡率极高,已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变形假单胞菌是导致大黄鱼“内脏白点病”的病原菌的观点得到广泛认可。变形假单胞菌广泛分布于海水中,是典型的条件致病菌,变形假单胞菌不仅能够感染大黄鱼,对其他多种水产
抗菌肽和凝集素属于鱼类非特异性免疫因子,它们不仅是抵抗病原体感染的第一道防线,还可以激活特异性免疫应答。本研究从黄姑鱼(Nibea albiflora)的转录组数据库中筛选出了3个凝集素基因和2个抗菌肽基因,分别命名为YdGal-3、YdGal-9、YdGal-1、YdNkl-1和YdNkl-2,并对它们的分子特征和免疫功能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YdGal-3、YdGal-9和YdGal-1属
黄连素是从黄连(Coptis chinensis)等中草药中提取的一种生物碱,具有抗氧化、抗菌、降脂等多种生物学活性。其主要应用于改善陆生动物肠道健康及促生长,在水生动物应用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以美洲鳗鲡(Anguilla rostrata)幼鱼为试验动物,于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黄连素,分析其对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从炎症细胞因子表达、肠道组织学形态、肠道菌群结构分析其抗炎作用;并结合
本文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姜黄素对美洲鳗鲡幼鱼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肠道消化酶活性、肠道组织形态和菌群组成,以及肝脏抗氧化、肝脏炎症因子水平、肝脏脂肪代谢相关酶活性、肝脏组织形态和代谢产物等肝脏健康指标的影响,评价姜黄素在美洲鳗鲡饲料中的添加效果。试验一饲料中添加姜黄素对美洲鳗鲡幼鱼生长、血清生化指标及肝肠健康的影响将健康无病、平均体重为(12.28±0.02)g/尾的试验鱼600尾,随机分
近年来,养殖户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不断加大放养密度,增加投喂量,以及在鱼类饲料中大量使用植物蛋白原料,鱼类肠道健康受到很大冲击,肠炎频发,肠道消化不良导致饵料系数升高的问题非常突出,严重影响了养殖效益。肠道健康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水产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之一。益生菌能改善鱼类肠道菌群结构和肠道健康,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近年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益生菌能激活鱼类肠黏膜免疫系统,诱导抗菌肽等
本试验先配制不含豆粕的鱼粉对照组饲料(FM),然后在鱼粉对照组饲料的基础上用豆粕替代60%鱼粉蛋白配制成高豆粕组饲料(SBM),再按豆粕中大豆球蛋白(11S)和β-伴大豆球蛋白(7S)含量,分别计算豆粕替代30%和60%的鱼粉蛋白相应的大豆球蛋白和β-伴大豆球蛋白含量,配制成4.5%(G-4.5)与10%大豆球蛋白(G-10)和3%(β-3)与7%β-伴大豆球蛋白(β-7)组饲料。将初重为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