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联合国提出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首要目标是要消除一切形式的贫穷。我国为了在2020年全面实现贫困人口真脱贫,而不仅仅是“数字化”脱贫这一目标,在贫困人口逐年递减的情况下,财政扶贫资金的投入仍然在逐年递增。财政扶贫资金投入的增加,涉及使用资金的环节更易滋生腐败,造成资金的浪费。政府审计必须助力扶贫,帮助国家打赢脱贫攻坚战。“精准扶贫”在2013年被首次提出,区别于以往大水漫灌式的扶贫方式。在此背景下,扶贫审计工作也要注重精准这一要求。通过梳理发现,国内关于精准扶贫背景下的扶贫审计研究较少,存在研究的空间。本文首先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公共受托责任、国家治理理论,介绍了扶贫审计的理论基础,其次基于相关政策、法规、可持续发展理论界定了在实施审计工作流程后理论上可以达到的精准扶贫背景下的审计目标。最后从审计实务结果公告及案例出发,探讨了精准扶贫背景下扶贫审计存在的问题,并对它们的成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关于如何优化精准扶贫背景下扶贫审计的建议。通过促进审计参与主体多元化和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来实现完善审计资源的配置;通过集中统一扶贫审计模式和开展结合型审计来体现统筹安排审计项目计划的具体操作方法;完善相关法规制度,提供审计工作的指导;推进大数据技术在扶贫审计中的作用;提高审计结果利用率、加强审计问责的力度,扩大审计结果公开。本文一方面能够拓展扶贫审计理论,将扶贫审计与可持续性发展理论相结合,探讨了扶贫审计应该实现长期效益性目标;基于国家关于扶贫的相关政策,提出扶贫审计还应该实现精准性目标。另一方面,根据审计署以及审计厅的审计结果公告分析出扶贫审计存在的共性问题;根据对Y市扶贫审计时审计出现的具体问题分析其成因,最后综合两类问题,提出建议。本研究旨在促进完善精准扶贫背景下扶贫审计模式,提高扶贫审计的质量和审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充分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助力推进扶贫工作的有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