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突发事件的频频发生,给人民生命及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同时也对突发事件后的应急救援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应急资源调度作为应急救援工作的关键环节,对保障受灾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减少突发事件损失有着重要作用。受制于突发事件的特殊性,使得应急资源工作往往处于十分复杂的时空环境中,极易受到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同时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自身内在属性或对其外在作用对象呈现的不同,进而不同因素的差异性特征也会对应
【基金项目】
:
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城镇应急资源配送与交通组织安全保障关键技术及平台》(2016YFC0802500); 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应急平台构建技术研究和应用示范》(2018YFC0807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突发事件的频频发生,给人民生命及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同时也对突发事件后的应急救援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应急资源调度作为应急救援工作的关键环节,对保障受灾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减少突发事件损失有着重要作用。受制于突发事件的特殊性,使得应急资源工作往往处于十分复杂的时空环境中,极易受到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同时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自身内在属性或对其外在作用对象呈现的不同,进而不同因素的差异性特征也会对应急资源调度过程产生影响。因此,应急资源调度过程中将不同因素的差异性特征考虑在内,对应急资源调度工作科学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在分析现有文献研究不足的基础上,首先,通过文献归纳总结了应急资源调度过程中不同影响因素,同时运用解释结构模型进行深入分析不同影响因素间的作用关系和层级逻辑结构,明确了影响应急资源调度过程的直接因素、间接因素和根本因素。然后,在ISM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分别从不同受灾区域遭受的差异性灾情和不同主体出现的差异性心理两种视角进行切入:将区域灾情分级与公平性理论相结合,以同级间应急资源救援效应最小未满意度的灾点为基准设计公平性衡量指标,构建了一种新的考虑多区域灾情分级的应急资源公平调度优化模型;同时,引入行为科学理论量化表示了应急资源调度过程中供需关系失衡时决策者和受灾群众两种不同主体出现的失望和后悔心理,并耦合超网络理论,构建了考虑多主体人员心理效应的应急资源调度超网络模型。最后,结合两种所构建模型的特点,分别采用实数编码的遗传算法和修正投影算法对两个模型进行求解,并设计了相对应的案例进行仿真模拟,验证了模型和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揭示了应急资源调度过程中不同影响因素的差异性特征对调度方案的影响。结果表明,本文研究成果可以有效解决应急资源调度过程中针对不同区域的差异化灾情以及受不同人员主体心理效应影响时的应急资源调度方案的生成问题,以期为突发事件后应急资源的科学配置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现实指导。
其他文献
批评性话语分析(简称CDA)旨在透过语篇表面的语言特征,揭示隐藏在语篇后的意识形态和权利关系。新闻语篇具有受众广、传播快的特点,但其客观性会受到其生成者的立场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因此新闻语篇也是批评话语分析的重点研究对象之一。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经济性、政治性新闻语篇,较少关注灾难新闻语篇。鉴于此,本文从批评性话语分析视角对《中国日报》和《泰晤士报》中有关2019-2020澳大利亚山火新闻报道进行对比
元话语作为理解语言使用的一种方式,广泛应用于日常交际、语言教学和写作以及语篇分析中,旨在帮助作者有效地组织语篇、建立互动。新闻是信息交流的重要媒介,是我们了解时事的主要渠道。在新闻报道中,元话语一方面可以用于构建作者身份,另一方面,元话语可以帮助读者充分解读新闻、更好地理解文字背后的信息。科技新闻作为新闻报道的一种重要形式,对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具有深远的影响。迄今为止,对元话语领域的研究主要聚焦在
英语议论文写作是中国英语学习者写作的主要文体之一。评价资源作为判断议论文说理性强弱的重要依据,是与论证说服关联极为密切的语言资源(Martin&White,2005)。现有研究大多关注翻译文本、新闻体裁及学术写作中评价资源所传达的人际意义,对英语议论文中的评价资源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在评价系统框架下分析中国大学生英语议论文中评价资源的总体分布特征,并深入探讨不同写作水平的学生在评价资源使用情
随着信息技术、各种即时通讯软件和自媒体平台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已全面深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对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乃至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等方面均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由于互联网信息传播快速及网络平台的开放性等特点,社会大众在突发事件发生后,通过网络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变得更加的快捷,这也大大地改变了传统的舆情表现方式,把网络舆情搬到了反映民众情绪和行为倾向的前台。因此,网络舆情的应对成为当今网络社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改善,居民的出行规模与频率都有明显的增长。同时,越来越多的大型公共建筑物建成并投入使用,大规模人群聚集在建筑物内的情况时常出现,对公共建筑物的安全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如何在发生紧急事故时快速安全地将建筑物内人群疏散出去成为了城市公共安全的重要课题。建筑物内的行人疏散时,行人间存在各种各样的相互作用,如合作、帮扶、避让、抢行等行为,都会对疏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员高度聚集于某个场所已成为生活的常态,这也为人员应急疏散提高了难度。一旦发生紧急事件,若不能及时疏散,无疑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因此开展人员疏散动力学方面的研究十分有必要。近些年来,许多学者在此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但由于行人疏散过程的复杂性,依旧有许多问题未做进一步的研究。环境熟悉度以及引导作用是影响人员疏散的关键因素,本文
大规模突发事件发生后,为减少灾后的人员伤亡,避免次生和衍生灾害的威胁,需组织大规模人群疏散,将区域类受到灾害威胁的人员疏散至安全地带。如何将受灾人员快速,安全的疏散是应急救援的首要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灾民的行动能力是应急疏散中的重要参数,同时直接关乎到疏散策略的实施。本文针对灾民行动能力差异性特征,为提高疏散策略的安全性,高效性以及适用性,深入梳理了多模式协同疏散调度策略,制定了多模式协同疏散策略
随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居民的生活日趋集中化,城市内的公共交通、高层建筑、地下管道更是愈加交错复杂。当城市灾害发生时,城市社区居民的疏散、安置、救援管理工作发展也越来越重要。如何快速的将大规模范围内的灾民分配到安全可靠的避难地点,提高整体疏散效率,避免二次伤害是城市防灾领域的主要研究问题之一。同时,幼儿、60岁以上的老年人和残疾、瘫痪、精神病人等弱势群体的安全防范和逃生自救能力明显不足,其对于
自然灾害发生后,常常会引发具有巨大破坏性的次生灾害,而这会导致应急救援中的物资发生损毁,从而影响灾民心理,降低应急救援的效用;还可能引发滞后性的受灾点,而由于各受灾点的受灾程度存在差异,导致需物资救助的灾民人数、灾民组成不同,如何结合灾民心理进行应急物流配送,是关键的决策问题。本文对应急物流配送问题展开研究,将社会心理学等理论引入应急物流配送模型中,使决策者在进行应急物资配送方案的制定时,充分考量
近年来化工行业的飞速发展也造就了化工园区的数量急剧增多,随之带来的是各类安全事故。化工园区是现代化学工业为适应资源或原料转换,顺应大型化、集约化、最优化、经营国际化和效益最大化发展趋势的产物。据统计国内外2020年发生的79起典型事故,共造成360人死亡,7748人受伤,伤亡合计超过8000余人。涵盖了爆炸、泄漏、坍塌、坠落等多种不同类型的事故,其中化工园区的火灾爆炸事故占比为85%。一旦发生火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