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生物学特性及栖息地特征研究

来源 :集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len6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 Lesson,1830)是南海具有较高资源开发潜力的大洋性经济头足类,具有生命周期短、生长速度快、繁殖力强和营养级高等特征,资源群体结构复杂且易受到环境波动的影响,给该资源的渔业合理可持续开发管理带来了困难。深入了解南海鸢乌贼的生物学特性和栖息生境,对管理和可持续开发该海域鸢乌贼有重要的科学和经济意义。本研究利用2018年逐月及2019年2月在南海采集的鸢乌贼生物样本和渔获产量数据,对其群体结构、生长、繁殖特性、摄食生态和栖息地特征等方面进行了研究。通过胴长频数分布对鸢乌贼群体结构进行分析;结合形态特征、线粒体COI基因和生态特性等作为依据探讨其群体划分;利用耳石进行研磨并估算其日龄,建立鸢乌贼生长模型,探究其日龄生长及其生长率的变化;根据性比、性腺成熟度指数和繁殖力测算,探明鸢乌贼繁殖高峰期和繁殖季节等特性;基于传统胃含物分析和碳氮稳定同位素对鸢乌贼摄食生态和营养级进行分析,解析了鸢乌贼各生长阶段的摄食习性并推测其食性转换的过程。基于环境遥感数据和渔获产量数据,采用广义可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分析环境因子和鸢乌贼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之间的关系。(1)群体结构:南海区鸢乌贼个体相对较小,依据外部形态特征(发光器)可将其大致划分为中型群(Medium form)和微型群(Dwarf form)两个群体,并未发现大型群(Giant form)。通过线粒体CO I基因的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发现:南海区鸢乌贼可分为两个种群,一个种群完全由微型群个体组成,无发光器;另一个种群主要由具发光器的个体组成,混有少量无发光器的且为性腺未成熟的个体。基于稳定同位素分析表明,4个类群(有发光器雌性、有发光器雄性、无发光器雌性和无发光器雄性)δ13C无显著差异,说明各类群的营养生态位上无明显差异。南海区鸢乌贼中型群和微型群在形态上呈现一定的差异,但在栖息生境空间、食性和发育过程等方面均比较相似,在渔业资源管理上不需要区别对待。(2)日龄与生长:鸢乌贼胴长-体质量呈幂函数关系,生长参数b>3,属于正异速生长类型。南海区鸢乌贼日龄范围为45~90 days,相对其他海域较小,南海鸢乌贼具有较短的寿命,平均每日胴长增量为4 mm/day。雌性和雄性群体的生长模型分别以von Bertalanffy和幂函数生长模型方程最优,整体以Logistic生长模型方程最优。南海鸢乌贼雌雄群体的胴长和体质量生长率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3)繁殖特性:雌性鸢乌贼胴长在90~109 mm范围内出现第一次性成熟,胴长大于160 mm出现第二次性成熟,这可能与鸢乌贼的两个群体相关;雄性样本在各胴长段均发生性成熟,且未发现胴长大于150 mm的雄性个体,性成熟可以作为区分两个群体重要标志。(4)摄食生态:鸢乌贼主要以鱼类为食,其次为头足类和甲壳类。不同胴长范围鸢乌贼摄食等级、空胃率、饱满指数和饵料组成存在一定差异,分析鸢乌贼摄食习性发生变化的转折点在胴长为100 mm,饵料中鱼类和头足类的出现频率在节点之前逐渐上升,空胃率逐渐下降;节点之后,鸢乌贼以鱼类和头足类为主要食物,出现频率分别为80.74%和65.68%,空胃率接近0。甲壳类在大部分生长阶段保持在20%左右,胴长大于160 mm的雌性鸢乌贼不再摄食甲壳类。δ13C和δ15N值变化说明鸢乌贼在下半年的食物来源较广且营养级较高。不同胴长范围个体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发现,雌性鸢乌贼胴长范围在100~160 mm可能逐渐出现食性转换。(5)栖息地特征:在GAM模型分析中,海水表层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是最重要的影响因子,GAM模型的最佳拟合解析率为62.6%。纬度方向上,平均CPUE最高海域范围为12°~13°N,经度方向上平均CPUE变化并不明显。南海区鸢乌贼CPUE较高的环境条件为海水表层温度(SST)27~28℃、海平面高度异常(Sea surface height anomaly,SSHA)-0.05~0.05 m、叶绿素a浓度(Chlorophyll-a concentration,Chl-a)高于0.18μg/l。根据鸢乌贼最适栖息环境条件分析,调查海域的2月和3月的SST较为适合鸢乌贼生产作业;Chl-a从7月到次年3月较高,在高温影响下,4~6月出现贫营养状态;1~3月的SSHA较为平稳。
其他文献
航空发动机技术推动着整个航空事业发展,是一个国家科学水平、军事水平和工业技术水平的重要体现。航空发动机燃气密封特性对发动机增压比和工作效率有重要影响,随着航空发动机技术的发展及其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密封问题已经成为航空发动机领域研究热点,高性能的密封环研究也已经成为我国航空发动机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以航空发动机排气管上的某型号叠环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了叠环在工作时结构受力情况和微观粗糙表面,结
在历史核心素养下,为了提升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历史思维能力,更好地践行"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唯有加强历史阅读教学,促使学生在有效的史料阅读中,捕捉、分析信息,才能最终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特以高中历史教学作为研究中心,针对核心素养下的阅读能力现状展开简要分析,并随之提出具体的阅读教学方式。
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课文容量大,内容跨度大。有限的课时和庞大的教材信息量产生了矛盾。《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由此以"古代非洲与美洲"为例探索新教材的教学及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高中历史教学强调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强调学生要有调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对学生历史学习方法、知识整合、思维逻辑的具体要求。深度学习深刻点明了历史教学的方向和内容,强调在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基础上实现对历史内容的深层次学习,除了背诵、理解历史知识以外,还需要将其积极应用到实际的生活和学习当中,进而体现历史学科的价值。
大多数高中教师处于大班额的教学环境,这使学生很难获得具有个性化、精准化的教学指导,这也是提升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但在大数据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各类数据的灵活引用与深入分析构建更生动、高效的数学课堂,为精准教学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历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中学生重要的学习科目之一。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历史课堂中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和不足日益显现,与当前的教学目标存在一定的偏差。基于这个现实情况,构建高质、高效的历史课堂是老师一直研究和探索的新方向。对核心素养下高效课堂模式的再构建进行研究、分析。
在中国演播艺术近75年的发展历程中,创作风格、受众需求、媒介形态等方面均发生了显著变化,甚至出现了变革。中国演播艺术创作风格的时代流变折射出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历史嬗变,而其创作本身具有其他有声语言(播音语言)所不具备的"质的规定性"。不同历史时期的物质技术状况和权力关系形塑了听书的声音环境,培育了受众相应的听书方式。基于时代性技术的中国演播艺术媒介形态的演进,总体朝向媒介"人性化趋势"发
近年来,层状结构氧化物由于其独特的晶体结构及其丰富的物理性能,受到了材料学界以及物理学界非常大的关注,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如层状材料具有良好的热电性能、磁电性能,可以作为太阳能电池、巨磁阻材料及电极材料等。BiCuSeO是热门的层状结构热电材料,它具有优秀的Seebeck系数以和较低的热导率,但由于导电性较差,影响了他的热电性能,我们通过将Se元素替换成Te元素有效提高了它的电导率。另外有很多理论
新时代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颁布,标志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拉开了序幕,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登上历史教学的舞台。高中历史教材也由原来的专题史体例变成通史体例,2020年是吉林省使用统编《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的第一年,许多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尚处于转型阶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普遍认为本书内容较多,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教学
作为电影主流的一脉,纪录片是一种视觉艺术。包括解说在内的声音都源于画面,"画面决定思想的‘洪流’"。不容忽视的是,纪录片解说的声音在整个纪录片创作中具有重要的功能与价值。纪录片解说是人类对声音依赖的一种回归,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听觉体验;是导演思想意图的音声化呈现,更是解说员对解说文本的二度创作。因此,在视觉文化强势统领、人们"闻声知情"能力不断丧失的现实场景中,我们重新审视纪录片解说的文化价值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