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 Lesson,1830)是南海具有较高资源开发潜力的大洋性经济头足类,具有生命周期短、生长速度快、繁殖力强和营养级高等特征,资源群体结构复杂且易受到环境波动的影响,给该资源的渔业合理可持续开发管理带来了困难。深入了解南海鸢乌贼的生物学特性和栖息生境,对管理和可持续开发该海域鸢乌贼有重要的科学和经济意义。本研究利用2018年逐月及2019年2月在南海采集的鸢乌贼生物样本和渔获产量数据,对其群体结构、生长、繁殖特性、摄食生态和栖息地特征等方面进行了研究。通过胴长频数分布对鸢乌贼群体结构进行分析;结合形态特征、线粒体COI基因和生态特性等作为依据探讨其群体划分;利用耳石进行研磨并估算其日龄,建立鸢乌贼生长模型,探究其日龄生长及其生长率的变化;根据性比、性腺成熟度指数和繁殖力测算,探明鸢乌贼繁殖高峰期和繁殖季节等特性;基于传统胃含物分析和碳氮稳定同位素对鸢乌贼摄食生态和营养级进行分析,解析了鸢乌贼各生长阶段的摄食习性并推测其食性转换的过程。基于环境遥感数据和渔获产量数据,采用广义可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分析环境因子和鸢乌贼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之间的关系。(1)群体结构:南海区鸢乌贼个体相对较小,依据外部形态特征(发光器)可将其大致划分为中型群(Medium form)和微型群(Dwarf form)两个群体,并未发现大型群(Giant form)。通过线粒体CO I基因的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发现:南海区鸢乌贼可分为两个种群,一个种群完全由微型群个体组成,无发光器;另一个种群主要由具发光器的个体组成,混有少量无发光器的且为性腺未成熟的个体。基于稳定同位素分析表明,4个类群(有发光器雌性、有发光器雄性、无发光器雌性和无发光器雄性)δ13C无显著差异,说明各类群的营养生态位上无明显差异。南海区鸢乌贼中型群和微型群在形态上呈现一定的差异,但在栖息生境空间、食性和发育过程等方面均比较相似,在渔业资源管理上不需要区别对待。(2)日龄与生长:鸢乌贼胴长-体质量呈幂函数关系,生长参数b>3,属于正异速生长类型。南海区鸢乌贼日龄范围为45~90 days,相对其他海域较小,南海鸢乌贼具有较短的寿命,平均每日胴长增量为4 mm/day。雌性和雄性群体的生长模型分别以von Bertalanffy和幂函数生长模型方程最优,整体以Logistic生长模型方程最优。南海鸢乌贼雌雄群体的胴长和体质量生长率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3)繁殖特性:雌性鸢乌贼胴长在90~109 mm范围内出现第一次性成熟,胴长大于160 mm出现第二次性成熟,这可能与鸢乌贼的两个群体相关;雄性样本在各胴长段均发生性成熟,且未发现胴长大于150 mm的雄性个体,性成熟可以作为区分两个群体重要标志。(4)摄食生态:鸢乌贼主要以鱼类为食,其次为头足类和甲壳类。不同胴长范围鸢乌贼摄食等级、空胃率、饱满指数和饵料组成存在一定差异,分析鸢乌贼摄食习性发生变化的转折点在胴长为100 mm,饵料中鱼类和头足类的出现频率在节点之前逐渐上升,空胃率逐渐下降;节点之后,鸢乌贼以鱼类和头足类为主要食物,出现频率分别为80.74%和65.68%,空胃率接近0。甲壳类在大部分生长阶段保持在20%左右,胴长大于160 mm的雌性鸢乌贼不再摄食甲壳类。δ13C和δ15N值变化说明鸢乌贼在下半年的食物来源较广且营养级较高。不同胴长范围个体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发现,雌性鸢乌贼胴长范围在100~160 mm可能逐渐出现食性转换。(5)栖息地特征:在GAM模型分析中,海水表层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是最重要的影响因子,GAM模型的最佳拟合解析率为62.6%。纬度方向上,平均CPUE最高海域范围为12°~13°N,经度方向上平均CPUE变化并不明显。南海区鸢乌贼CPUE较高的环境条件为海水表层温度(SST)27~28℃、海平面高度异常(Sea surface height anomaly,SSHA)-0.05~0.05 m、叶绿素a浓度(Chlorophyll-a concentration,Chl-a)高于0.18μg/l。根据鸢乌贼最适栖息环境条件分析,调查海域的2月和3月的SST较为适合鸢乌贼生产作业;Chl-a从7月到次年3月较高,在高温影响下,4~6月出现贫营养状态;1~3月的SSHA较为平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