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害虫观念研究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yanger2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防治农业害虫,自古以来人们想了很多办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防虫治虫方面积累丰富的技术经验。治虫防灾也一直是中国历代帝王关注的大事,是官员必须承担的任务。同时,中国古人将虫作为生活、生产中合理存在的部分,允许其在一定范围内活动,只要其不伤害庄稼,不影响人的日常生活即可。不过,这一观念在现代的农药技术大行其道后便发生了重大变化。进入近现代,中国大量采用杀虫剂,杀虫剂的撒布固然简便且效果良好,但对人体、环境的负面影响也很严重,人类滥用杀虫剂的后果,刺激我们去思考环境伦理问题。清朝是帝制时期的最后一个王朝,害虫观念得到总结并发展到最高水平,清代对害虫的防治措施更为完备,《清实录》中有大量关于害虫的记载,治蝗专书与相关地方志也最为丰富。清人具有独特的害虫观念,他们认为,昆虫(包括害虫),与万物都存在于一气之中,都是自然界气运动的结果。因此,虫与万物都有在自然界存在的同等权利。作为这种观念的反映,在害虫发生的时候,清人虽然也主张捕杀害虫,但他们首先做的是,反省自身,反省自己是否违反了“天”的意志。这里的“天”既有大自然的含义,更有命运主宰者的意蕴。害虫的发生首先是违反“天意”的结果。因此,清人敬畏大自然,敬畏“天”这个主宰者,力求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天”的意志。害虫观念来自于人的见闻与生产、生活实践,面对虫害问题,不同的主体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思想观念。通过梳理相关文献记载可以看出,清代的害虫观念大体上来源于三个主体,一是,清朝皇帝的害虫观念,上至皇太极,下至溥仪,包括慈禧等特殊时期实际统治者的害虫观念;二是,农书作者的害虫观念,清代农书数量丰富,能集中反映农书作者们对于害虫的看法;三是,地方官与民众的害虫观念,他们是如何看待、治理害虫的,这些内容会反映在地方志记载中,本文将通过对方志的查阅与整理进行梳理。三个部分紧密联系在一起,构成一个整体,能够较清楚地反映出清代整个社会对于害虫的认识。清代皇帝认为昆虫是合理存在的,昆虫草木与人与其他生物并育于太和,相信天与人之间可以相互感应,信仰虫神,也相信鱼虾卵可以变为蝗蝻的说法。害虫发生后,皇帝以祈祷、祭祀的方式祈求消除天灾,并自我修省,希望官民与皇帝一体一心,和气致祥则不会有灾害降临。但专事祈祷,放弃治理也是不可取的,害虫并非神虫,有损田禾,危害生产时必须进行捕杀,为防止害虫的发生,需重视预防,实力尽心治理,对于捕虫不力的官员严加惩治。清代治蝗农书众多,其中包含了农书作者们的害虫观念。他们认为,帝王的行为直接关乎虫灾,有好官则蝗虫不入境,或入境即死,地方官侵渔百姓就会有虫害,百姓的孝行也会影响到害虫的发生。并从气的角度解释害虫发生的原因,同时也相信鱼虾的卵可以变为蝗虫。农书作者们主张诚心修省、祈祷、祭祀,上天必然明鉴,民众为之所感,天灾虫害自然消除。还需消除戾气,以迎祥和。他们对害虫的习性与生长规律都有相对科学的认识,提倡害虫可捕、可食,主张消除百姓害虫不可捕的顾忌,并早加预防,治早治小。清代方志中的记载反映的多为基层官吏和普通民众的观念,关于害虫的来源,他们的基本看法是,害虫由天派遣而来,不论灾年、丰年,收成如何都是由天感召,天的运动有其自身规律,并非人的意志可以决定。掌管昆虫的神由上天统一管理,神对虫的行动、地方的丰歉负责,赏罚分明。阴阳失调也会导致害虫的发生,且鱼虾的卵可变化为蝗虫。对害虫究竟因何而来的认识影响到对害虫的治理,地方官与民众将害虫看成是神派遣而来,主要通过祭祀、祈祷天与诸神的方式消除虫灾。由于担心惹怒神灵,即使捕虫,也会向上天祷告其并非主观故意,而是为了生存不得已而为之。修德对于害虫的治理很重要,因为虫患发生与否与人的感召有关,遇到虫灾必须自省才能消除。清代地方志中还有诸多对害虫的名称、生长规律、习性等的描述接近于现代科学认识,当地民众据以捕杀害虫,效率较高。同时他们也认识到违背自然规律会导致害虫的发生。皇帝、农书作者、地方官吏与民众对于祭祀、祈祷的看法和害虫是否可捕的认识都存在差异。清代皇帝的实用理性思维方式较为突出,以是否实用为标准,重视历史经验。由于清代前后历经267年,前后期皇帝的治理也有所差别,从前期的积极治理渐渐转向后期的消极治理。而地方官与民众前期认为害虫是人力可战胜的,到后期则更倾向于以祭祀、祈祷的方式祈求天、神的帮助。地方志中还反映了害虫观念的地区差异,总体来说,北方地区重视害虫的捕杀,南方地区重视祭祀、祈祷,陕西、山西与湖南、湖北例外,单独讨论,另外,不同地区对于害虫是否可食的认识也有所不同。与当今彻底杀灭害虫的观念不同,清人认为,昆虫与万物并育于太和,它们有在自然界存在的权利。因此,清代人关于害虫问题的基本观念是,在尊重自然,遵守“天意”的前提下,承认害虫存在的生态合理性,如果害虫不会对农业生产生活构成威胁,人类就不应也不能去消灭这些所谓的害虫。另外,在虫害发生严重的时候,人们除了反省自身的行为之外,也不应听天由命,放任虫害蔓延,对人类社会造成危害。这种独特的害虫观念,或许能对当今的害虫防治工作有一些启迪。
其他文献
前期研究表明PCA能够干扰Xoo的氧化还原平衡状态,导致菌体内活性氧(ROS)显著积累,因此本研究对Xoo和Xoc中所有过氧化氢酶在PCA作用过程中的功能进行了探索,发现PCA可以显著提高过氧化氢酶编码基因catB和katE的表达量。此外,外源添加过氧化氢酶可以降低Xoo和Zoc对PCA的敏感性。Xoo和Xoc中过氧化氢酶基因catB缺失突变体中过氧化氢酶活力均显著降低,对PCA敏感性增强,对水稻
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en)是水稻生产上重要的刺吸式害虫,不仅刺吸水稻汁液造成直接为害,还传播一些水稻病毒病。目前,防治灰飞虱的主要措施是利用化学杀虫剂,长期使用会污染环境及农药残留,且会使灰飞虱对药剂的敏感度降低,抗药性增强,破坏生态平衡等问题。挖掘和利用抗虫基因是防控灰飞虱绿色、安全、经济有效的手段。药用野生稻蕴藏丰富遗传多样性和大量优异基因。利用药用野
大豆疫霉(Phytophthora sojae)侵染大豆引起的疫霉根腐病是大豆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平均每年给全世界大豆生产造成10-2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防控大豆疫霉根腐病最经济有效的方式是种植抗病大豆品种。大豆疫霉与大豆的互作符合“基因对基因”假说:当大豆疫霉携带无毒(Avr)基因而大豆携带对应的抗病受体(R)基因时,大豆R受体如果能特异性地识别疫霉菌Avr基因产物,就能为大豆提供对大豆疫霉的抗
磺酰脲类除草剂苄嘧磺隆因其活性高、杀草谱广,在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但苄嘧磺隆在土壤中的半衰期长达3个月,随着使用年限的延长,该除草剂在农田土壤中残留累积严重,易对后茬敏感作物产生较严重的药害问题,造成经济损失。如何去除农田土壤中苄嘧磺隆的残留,已经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本实验室前期筛选的苄嘧磺隆高效降解菌株Hansschlegeliazhihuaiae S113为材料,选择田间苄嘧磺隆残留
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由布氏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Bgt)引起的白粉病是一种世界性的小麦叶部病害。培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农业生产中控制该病害最有效和环保的措施。由于生产中应用的主效抗病基因容易被快速进化的病原菌克服,这就需要不断发掘新的抗白粉病基因来应对这种挑战。小麦抗病基因的克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抗病机制和进行抗病分子育种。为了发掘在野
大豆疫霉根腐病(Phytophthora root rot of soybean)是由土传卵菌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sojae Kaufmann&Gerdemann P.sojae)侵染引起的大豆病害。该病害可在大豆各个生育期发生,造成大豆严重减产,利用抗耐病品种是目前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抗源筛选是获得优异抗病种质最主要的方式,而抗病基因的挖掘是研究大豆抗性分子机制的主要途径。本研究分
Wolbachia是一种胞内共生菌,其在节肢动物中广泛存在,凭借胞质不亲和的作用Wobachia可以在寄主种群中快速扩散。胞质不亲和的现象表现为感染Wolbachia的雄虫与不感染Wolbachia的雌虫交配,或者与携带不同Wolbachia株系的雌虫进行交配,后代不孵化的现象。这种胞质不亲和的表型可以被携带同种Wolbachia的雌虫所拯救。目前对于胞质不亲和的机理已经有几个比较成熟的模型,但胞
棉铃虫和烟青虫同属鳞翅目夜蛾科铃夜蛾属,二者亲缘关系极近。尽管两物种的形态特征相似,但两物种在食性上表现出了相反的进化趋势,以致两物种的寄主植物范围存在显著性的差异。棉铃虫是典型的多食性昆虫,寄主范围甚广,能够以30多个科200多种植物为寄主;而烟青虫是典型的寡食性昆虫,寄主范围相对较窄,仅以茄科中的烟草和辣椒等为寄主。为了探究棉铃虫和烟青虫在食性方面的显著差异,本文分别从基因组和转录组两个层面分
当前,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性环境“热点”问题。统计报告显示,全球CO2浓度已从工业革命前的280ppm增长至2017年的406ppm;此外,全球温度也自19世纪末工业革命后逐渐变暖,1990-2005年全球平均温度增幅约为每十年0.15℃-0.3℃,未来全球气候将持续变暖。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逐渐凸显,转Bt作物也将面临着众多生态风险。研究表明,大气CO2浓度升高在提高作物产量、生物量积累的同时,可
疫霉属包含多种破坏性植物病原菌,其中寄生疫霉(Phytophthora parasitica,又名烟草疫霉)寄主范围广,可以为害多种作物,每年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危害。本氏烟(Nicotiana benthamiana)对寄生疫霉等多种疫霉菌敏感,易于进行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和蛋白瞬时表达等操作,是研究植物与疫霉互作的一个优良模式植物。前期研究表明在寄生疫霉侵染本氏烟的过程中,大量的转录因子被病原菌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