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政治教育是在环境中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可以分为社会“大环境”和学校“小环境”(也可把社会环境视为“外部环境”,把学校环境视为“内部环境”)。社会环境的变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会产生根本的影响,高校“小环境”建设的好坏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密不可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对当前所面临的社会“大环境”和自身的“小环境”进行深刻的分析,以认清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外部环境即社会“大环境”和学校“小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利弊影响,乘势而上(充分利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顺势而进(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造势而为(克服环境中的不利因素,采取积极的对策,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扎实有效地开展)。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环境教育理论为基础,以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等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论为指导,以相关学科知识为借鉴,研究分析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外部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现实影响。这些影响有些是正面的,有些是负面的;有些是直接的,有些是间接的;有些带有趋势性,有些具有极强的现实性。对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在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情形下自身所具有的价值,进而增强自身的使命感、责任感、时代感、迫切感,找到自身工作的着力点。本文认为,今天的高等教育已经日益融入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之中,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以往相比已形成更加开放、动态的系统,其内部环境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社会这个思想政治教育“大环境”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大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部这个“小环境”有着现实的制约作用。但是这样并不意味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小环境”要“躲进小楼成一统”,将自身“封闭”起来(事实上这是绝对不可能的),或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甚至“挨打”、“束手就擒”的地步。恰恰相反,在条件已定的情况下,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客观环境会产生极强的反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完全可以以主动的姿态将自身这个“小环境”置身于思想政治教育“大环境”当中,在积极吸收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大环境”有益元素的同时,避免、遏制、化解“大环境”中的消极元素,创设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小环境”,找到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处,使组成高校这个“小环境”的诸多“微环境”,例如,舆论环境、管理环境、组织环境以及“四位一体”环境协调发展,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得更加扎实有效。 本研究论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具有开放性、互动性、渗透性的特点。开放性、互动性特点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环境更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渗透性特点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环境受到外部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论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因自身所显现的特点使其具有了规范、感染和导引的功能,发挥这些功能的同向强化作用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反之,则会使“小环境”弱化。例如,从积极方面来看,自“十六号文件”颁布以来,高校这个教育“小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特别是组织环境这个组成“小环境”的“微环境”有了明显的加强,此前在一些高校,无论是辅导员队伍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都严重缺编,今天大学生的思想主流是积极向上的,这与有了良好的组织环境保障分不开。从消极方面看,尽管从国家层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强调,但是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中负面因素的影响,高校自身发展的舆论环境,即毫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旗帜鲜明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师的师德有待提高;一些大学生在“三观”上亦出现了扭曲。发现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本文的出发点即在于通过深入的分析研究,找到问题的所在及解决问题的办法。本文认为,受社会“大环境”影响的高校“小环境”,是由诸多“微环境”组成的,“小环境”亦是一个系统,需要形成“合力”。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来看,应当遵循方向性、群体性、创新性、求实性和系统性原则,着力优化舆论环境、管理环境、组织环境和“四位一体”环境,建设好高校“小环境”,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