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6697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疗效分析目的:通过长期临床及造影随访评价血管内技术治疗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不同血管内技术治疗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35例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VBDA)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方式、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长期临床及造影随访等资料。35例患者均为症状性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术前均经全脑血管造影(DSA)证实,并且符合入组标准。治疗方式包括重建性手术和破坏性手术两类,重建性手术可保持载瘤动脉通畅,分为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术(20例)和单纯支架置入术(5例);破坏性手术闭塞载瘤动脉,采用动脉瘤栓塞+载瘤动脉近端闭塞术(CE+PT,10例)。术前详细向患者及家属讲明三种不同手术方式的利弊,根据患者血流动力学特点及家属的选择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根据不同的发病形式及治疗方案提前选择不同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方案。治疗的有效性用动脉瘤的栓塞程度评估,用Raymond分级标准来评价动脉瘤的栓塞程度,用修订的Rankin评分(mRS)来评价患者的临床预后。患者分别于术后1月、3月、6月、12月、24月进行临床及造影随访。根据每位患者造影复查情况,调整患者复查间隔,发现动脉瘤复发经评估需要干预者,再次治疗,平均随访12.0月,最后一次随访时的mRS评分为最终预后评分。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血管内治疗术后即刻的动脉瘤栓塞程度、有无缺血或再破裂等围手术期并发症、出院时mRS评分及长期随访时动脉瘤栓塞程度、mRS评分。根据患者的治疗方式分为重建性手术组和破坏性手术组;根据患者的发病形式分为破裂组和未破裂组;分别对围手术期并发症、长期预后、长期造影随访的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5例破裂VBDA患者,14例行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术,其中,10例动脉瘤完全栓塞,3例次全栓塞,1例不全栓塞。2例行单纯支架置入术,均为不全栓塞。9例行动脉瘤栓塞+载瘤动脉近端闭塞术,其中,6例完全栓塞,2例次全栓塞,1例不全栓塞,后面3例未完全栓塞者夹层动脉瘤均累及小脑后下动脉(PICA)起始部。出院时mRS评分:0-2分18例,3-6分7例。围手术期并发症4例,1例术中载瘤动脉内血栓形成,1例栓塞时发生动脉瘤破裂出血,2例术后发生脑干缺血。长期造影随访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17例,复发4例,失随访2例,死亡2例,长期预后随访mRS评分:0-2分22例,3-6分3例。随访过程中无再出血或死亡病例发生。10例未破裂VBDA患者,6例行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术,其中,4例动脉瘤完全栓塞,2例次全栓塞。3例行单纯支架置入术,均为不全栓塞。1例行动脉瘤栓塞+载瘤动脉近端闭塞术,完全栓塞。出院时mRS评分:0-2分9例,3-6分1例。长期造影随访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6例,复发4例,长期预后随访mRS评分:0-2分10例,3-6分0例,围手术期及长期随访无相关并发症发生。本组病例,总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1.4%,与手术操作相关的并发症为2.9%,死亡率为5.7%,并发症均发生在破裂组VBDA,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治疗组发生1例动脉瘤再破裂,1例术中血栓形成脑缺血,CE+PT治疗组发生2例脑干缺血,单纯支架置入组无并发症发生。统计分析发现重建性手术组和破坏性手术组之间围手术期并发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长期预后及造影随访无统计学差异(P>0.05)。破裂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未破裂组,但统计分析发现破裂组和未破裂组组间的围手术期并发症、长期预后、长期造影随访的相关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不同治疗方式间的围手术期并发症、长期预后、长期造影随访的相关指标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血管内技术治疗VBDA安全、有效,预后较好,对于破裂VBDA,围手术期并发症可以接受,对于未破裂VBDA,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低。2.重建性手术较破坏性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3.单纯支架置入术,尤其是多层支架置入术,预后较好。第二部分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目的:评估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术后的复发率,寻找影响动脉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35例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基本资料、临床表现、治疗方式、术后长期临床及造影随访等资料。35例患者均为症状性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VBDA),符合入组标准。治疗方式包括重建性手术和破坏性手术两类,重建性手术分为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术(20例)和单纯支架置入术(5例);破坏性手术采用动脉瘤栓塞+载瘤动脉近端闭塞术(CE+PT,10例)。术前根据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及家属的选择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治疗的有效性用动脉瘤的栓塞程度评估,用Raymond分级标准来评价动脉瘤的栓塞程度。分别于术后1月、3月、6月、12月、24月进行造影随访。根据每位患者造影复查情况,调整患者复查间隔,发现动脉瘤复发经评估需要干预者,再次治疗,平均随访12.0月。根据动脉瘤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对患者的年龄、性别、有无高血压、有无吸烟病史、动脉瘤大小、发病类型、栓塞程度、GCS评分、位置及治疗方式等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估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术后的复发率,运用单因素分析寻找影响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本组35例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31例长期造影随访,显示8例动脉瘤术后复发,复发率为25.8%,复发病例全部发生在重建性手术组。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3例瘤体复发,4例瘤颈复发,其中完全栓塞的5例复发,次全栓塞的2例复发,5例单纯支架置入术1例(单层支架)复发,破坏性手术组无复发。4例再次经血管内治疗,其中3例完全栓塞,1例次全栓塞。经统计分析发现,是否复发与年龄、性别、有无高血压、有无吸烟病史、动脉瘤大小、发病类型、栓塞程度、GCS评分、位置及治疗方式都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复发患者中基底动脉受累和重建性手术方式所占比例较高,分别为37.5%(P=0.056)和100.0%(P=0.053),可能有相关趋势。结论:1.血管内技术治疗VBDA术后复发率较高,建议长时间随访。2..基底动脉受累和重建性手术方式与动脉瘤复发可能有相关趋势。
其他文献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突然其来的疫情对工作产生较大影响,经过慎重研究和考虑,教育部装备中心决定以网络视频会议形式,就下一步工作形势和有关安排,与大家沟通交流。一、疫情是命令,防控是责任,装
当职业压力被职业经理人不断提及时,"护士"这个特殊的群体同样遇到了这个问题.从事护理工作的人群已和职业经理人、学校老师并称为职业压力最大的3个群体.压力产生的后果有积
期刊
研究目的脑运动区动静脉畸形(AVMs)患者的手术治疗,仍然是神经外科世界性的难题。传统的观点(包括SM分级)认为,不同的功能区位于不同的解剖区域。病变累及这些功能区,手术将
"治愚"和"扶贫"的根本手段是发展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教育精准扶贫最主要、最核心、最骨干的力量,是拔穷根、摘穷帽的关键,让贫困家庭学子通过接受中等职业教育,
针对人们对电压互感器一次侧一相断线时引起的计量误差的不同看法,根据电压互感器的不同接线方式对误差进行具体分析。
现在的工控软件功能越来越多,很多企业要求对工控软件的用户权限进行管理,只允许有操作权限的用户操作,同时对不同的用户分配不同的操作权限,因此设计基于Lab VIEW的用户权限
为克服传统衰减正弦原子分解法的估计偏差,提出一种改进的衰减正弦原子分解法用于低频振荡模式辨识。该方法在匹配追踪中引入松弛算法的思想,通过迭代的策略分离各个振荡模式
李端棻是晚清维新派人物,也是著名教育家。从他兴教办学的教育理念中可以看出儒家文人的责任担当,他的《请推广学校折》和《普通学说》的核心理念是革新与开蒙,这正与《易经
研制了一种应用于等离子喷涂的脉冲电源,通过采用高压脉冲与高压直流叠加的方式获得高幅值、陡前沿、窄脉宽、大功率、具有高压直流基础的高压脉冲,分析了等离子体的动力学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