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TACE治疗恶性骨与软组织肿瘤有效性的相关研究目的:经皮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a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目前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治疗,特别是肝脏肿瘤的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然而TACE在骨与软组织恶性肿瘤(bone and soft tissue sarcoma,STS)的治疗中的应用研究相对不足,故本文主要目的为探究TACE对STS治疗效果极其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材料与方法:研究从2009年1月到2013年1月4年中,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符合标准的骨与软组织恶性肿瘤的病人39名,39名病人均接受TACE治疗。以TACE治疗为起点事件,以病人死亡或失访为终点事件,统计病人的生存时间。利用K-M分析对病人的生存率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利用log-rank检验对分析结果进行验证。利用单因素分析找出影响生存率的因素,并利用cox模型分析独立预后因素。结果:病人的平均生存时间为24个月,其中1年生存率为71.5%,2年生存率为45.8%,3年生存率为32.5%。通过单因素分析,肿瘤体积,肿瘤的个数、影像学反应以及肿瘤分级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多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独立预后因子包括肿瘤的个数以及肿瘤分级。TACE组与非TACE组的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24个月和22个月。TACE治疗可以延长病人的无进展生存期,影响病人无进展生存期的因素还包括PVA颗粒的直径以及治疗后的影像学反应。结论:TACE对于进展期的恶性骨与软组织肿瘤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肿瘤个数及肿瘤分级是STS治疗后的重要独立预后因素。TACE对病人的总体生存率无明显影响,,但TACE可以延长病人的无进展生存期。第二部分两种构建软组织肿瘤动物模型方法有效性的对比研究目的:目前软组织肿瘤动物模型的建立主要有两种方法,即瘤块注入法及瘤块植入法,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比较两种方法建立软组织模型的有效性,并进一步探寻两种方法用于治疗的最佳时间。材料与方法:将2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一组使用瘤块注入法建立软组织肿瘤模型,另一组使用瘤块植入法建立软组织肿瘤模型。建模所使用的瘤块均为VX2肿瘤。肿瘤模型建立后的第10天、15天、20天、25天以及第30天分别对兔子进行MRI扫描。MRI扫描完成后分别在两组兔子中随机抽取一只兔子并处死,取出肿瘤组织并进行病理学检查。建立模型所用时间以及两组间肿瘤体积的不同,使用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分析。两组间的生存期的不同使用Kaplan-Meier法进行计算,并使用log rank进行分析。结果:20只新西兰白兔均成功建立肿瘤模型,建模过程顺利,无明显并发症发生。Ⅰ组的平均建模时间为7分钟,Ⅱ组建模所用平均时间为16分钟(p<0.001)。Ⅰ组表现为多发病灶的载瘤兔数量较Ⅱ组多,但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9)。两组载瘤兔在第10天、15天、20天、25天以及30天的肿瘤体积的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载瘤兔的平均生存时间无明显差异(p=0.12)。结论:瘤块植入法和瘤块注入法均为有效的软组织肿瘤的建立方式,两种方法各有优势。其中瘤块注入法建模所用时间少于瘤块植入法,而瘤块植入法所建立的动物模型较少发生周围侵犯。治疗的最佳时间为15-20天。第三部分TACE在兔软组织肿瘤模型中的应用研究目的:研究不同直径的PVA颗粒对于兔软组织肿瘤模型的治疗效果。材料及方法:使用20只新西兰大白兔构建VX2软组织肿瘤模型,TACE在肿瘤构建成功后的第19天及20天进行。将20只新西兰大白兔分为两组:Ⅰ组和Ⅱ组,其中Ⅰ组使用100um PVA颗粒进行栓塞治疗,Ⅱ组使用300um PVA颗粒进行栓塞治疗。术前对所有的载瘤兔进行MRI检查,并记录相应的肿瘤特点。术后7天对20只载瘤兔进行MRI随访,随访结束后将20只载瘤兔处死,并对载瘤兔的病理结果进行分析。两组间出现影像学反应的载瘤兔数量以及两组间的血管闭塞率的分析使用X2检验进行分析。P<0.05视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0只载瘤兔均成功构建软组织肿瘤模型且TACE手术过程顺利,均取得了成功。两组间术后出现影像学反应的载瘤兔数量之间无明显差异(p=0.329)。Ⅰ组含PVA颗粒的供血血管多于Ⅱ组含PVA颗粒的肿瘤供血血管(p=0.029)。Ⅱ组栓塞血管的直径大于Ⅰ组栓塞血管的直径(p=0.015)。结论:TACE是一种有效的治疗软组织肿瘤的方法,PVA颗粒的选择对于肿瘤治疗效果具有影响,较小的PVA颗粒可以获得较大的肿瘤坏死,闭塞更多的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