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研究主要面向舞台剧讨论,研究结果不适用于分析案头剧。戏剧翻译面向读者还是观众,即译文的可读性和可表演性之争在戏剧翻译领域备受关注,巴斯奈特所持观点的反复性和前后不一致性也体现了戏剧翻译的复杂特点。本研究以曹禺汉译莎士比亚戏剧Romeo and Juliet(《柔蜜欧与幽丽叶》)为个案,讨论他如何结合自身戏剧表演及创作经历,通过翻译实现该戏剧的可说、可演以及观众可接受之目的。通过对曹禺翻译活动进行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主要面向舞台剧讨论,研究结果不适用于分析案头剧。戏剧翻译面向读者还是观众,即译文的可读性和可表演性之争在戏剧翻译领域备受关注,巴斯奈特所持观点的反复性和前后不一致性也体现了戏剧翻译的复杂特点。本研究以曹禺汉译莎士比亚戏剧Romeo and Juliet(《柔蜜欧与幽丽叶》)为个案,讨论他如何结合自身戏剧表演及创作经历,通过翻译实现该戏剧的可说、可演以及观众可接受之目的。通过对曹禺翻译活动进行考察,发现可考据的翻译作品现有话剧12部,小说2篇和社论1篇。此外,他的戏剧翻译原则源于其本人的话剧表演和创作的经历,因此在翻译该剧时,他更加注重译本的可表演性。通过查阅相关史料发现,曹禺作为一名译者,不仅有话剧翻译经历,还有口译活动实践,而他服务的对象正是美国著名的戏剧家亚历山大·迪安,而此次口译活动也为该剧的翻译和上演提供了指导。通过对译本的细致分析,共有以下三个发现:首先,为还原原作风貌,曹禺在翻译时尽量模仿原作节奏。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出发,结合他的话剧翻译经历,本研究认为将可说性划分为“能说”和“被允许说”两大范畴更合适。在具体的分析过程中,本研究采用语料库语言学和文本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确保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其次,为了实现译文的动作性,曹禺共添加了519个舞台提示语。它们具有推动故事情节、解释人物动作和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而在原作中又并不存在,可谓是该译本的一大特色;最后,为考察译本的可接受性,本研究着重对剧中人物姓名的翻译、性暗示表述的翻译以及詈骂语词汇的翻译进行考察,并以当时相关新闻报道作为重要参考,进一步论证社会各界对译本的接受程度。
其他文献
《泰国饮食起源》(????????????????)由泰国作家素吉·翁贴(??????????????)基于大量的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及口述史料所著。该书于2008年首次出版,随后2016年再次印刷出版,深受国内外读者喜爱。为展现泰国自古以来的饮食特点与文化习俗,促进中泰文学交流,本报告根据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在《翻译问题探索》一书中提出的“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理论对《泰国饮食起源》(
随着生产方式的革新,西方社会从工业社会转向后工业社会,迎来了“消费社会”这一崭新的社会形态。在消费社会中展开对符号拜物教研究的理论反思,实质上是以消费社会为研究背景,以符号拜物教研究为问题域,在分析其现实背景的基础上,对其理论基础进行溯源,通过分析符号拜物教研究的主要内容,反思研究的合理性、局限性和价值旨归。消费社会的历史性生成是符号拜物教研究的现实依托,现实的发展一方面印证了理论,另一方面也促使
本研究以会话分析、立场三角为理论指导,基于互动视角和口语语料考察应答型话语标记“这话说的”。在明确“这话说的”话语标记性质的基础上,分析其话语表现,揭示其形成动因与演化机制。“这话说的”可从韵律的相对独立性、句法的可分离性、语义的程序性和功能的元语用性四个方面界定其话语标记特征,在口语中存在“你这话说的”和“瞧(看)你这话说的”两种变式。从话语位置分布看,在话轮位置上可处于话轮之首、话轮之中、话轮
威风锣鼓主要流传在山西临汾地区,历史悠久,长盛不衰,有着“天下第一鼓”的美称,2006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具有极高的传承保护价值。随着社会进步时代发展,这项传统的民俗体育项目面临着新的时代考验。本文以临汾威风锣鼓为研究对象,选取山西省临汾市为实地调研点,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从民俗学,社会学,历史学,体育学等角度对临汾威风锣鼓的文化起源发展、体育文化内涵及保护
木版年画是我国有着千年文化积淀的民间艺术形式,经过历史的变迁,形成了风格各异的木版年画。开封朱仙镇和天津杨柳青是我国著名的木版年画产地,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着特有的地域文化,是传递中国北方两地传统民俗和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媒介。朱仙镇和杨柳青木版年画同属于中国年画体系当中的重要分支。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朱仙镇木版年画最早可追溯到宋代,随着北宋王朝瓦解,由于长期战乱,艺人被迫迁徙,年画产业逐渐解体
红色资源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见证,有着独特的教育意义,依托乡土情境,走进洪四村红色基地,尝试从地理学科的独特视角,充分挖掘利用洪四村的红色教育资源,确立“研红色荣耀,学洪四精神”研学主题,通过“追寻洪岩战事的‘烽火印记’”“感受红色老区的‘美丽蜕变’”“传承荣耀洪四的‘红色精神’”三个任务,将地理教学与红色精神传承结合开展主题研学活动,延展地理学科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并从“知”“情”“意”“行”四
20世纪美国著名作家詹姆斯·鲍德温在当代美国文坛举足轻重。他的代表作《另一个国家》讲述了四对身份迥异的恋人之间的情感纠葛与道德对抗,揭示了美国社会面临的种种矛盾,及其对性别、种族、阶级、文化等社会问题的思考。本文将文化批评与性别气质研究结合,联系鲍德温的生平解读《另一个国家》中八位主要角色的性别实践,展示鲍德温如何挑战性别本质主义,解构单一的身份类属,为美国边缘群体的自我认同之路指明方向。小说中的
自上世纪80年代我国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以来,城市用地扩张使得许多近郊村庄被纳入了城市范围,“城中村”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独特产物。大规模省内流动和跨省流动造成了城市不同方言区人民杂居、混居的格局。不同方言的接触与必然引起城中村当地居民语言习惯和认知的变化。本研究基于社会语言学的“城市语言调查”研究视角,结合言语社区理论和语言接触理论,调查研究了当下福州市仓山区高湖村语言使用、语言能力和语言态
《生死场》是中国作家萧红的代表之作。葛浩文对萧红的深入研究以及对其作品的翻译,使萧红得到国内外读者广泛认可。被“忽略”的《生死场》再次得以肯定,译者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且受到社会因素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翻译研究者开始从社会学的角度对翻译进行研究,将翻译视为社会实践的一种,将其放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中进行分析。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较为成熟,为翻译分析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能够更全面的解释翻译行为。本
《刘三姐》文本作为刘三姐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广西壮族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萃。《刘三姐》文本传播与外部生态环境、文本的内部要素呈现依生、共生与竞生的范式特点。电影《刘三姐》以其经典性价值涵养之后的文本,将艺术化美生理想发展为《印象·刘三姐》与新媒体平台《刘三姐》文本中绿色艺术化美生理想与日常化美生理想。《刘三姐》文本的传播生态与美生理想内在的耦合对生关系,既是文本的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