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业化与城市化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两翼,是通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如果工业化是社会发展的经济内容,城市化则是经济发展的社会内容。据2005年统计,中国总人口达13.1亿,城市化率为43.41%,人口的绝大多数仍然生活在农村,同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城市化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工业化与城市化作为社会经济发展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二者的不协调必然会影响到我国经济整体进程的推进,因此对二者关系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还具有现实意义。 工业化与城市化作为社会结构变迁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其进程不仅表现为二者关系的互动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制度安排上。基于此,本文试图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结构变迁与制度安排两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应用比较分析方法对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我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二者之间存在偏差,这种偏差不仅具有阶段性特征还具有区域性特征。阶段性特征主要表现为: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二者偏差关系的程度不同。而且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二者偏差有缩小的趋势;从二者偏差的区域特征来看,东部地区总体上来说工业化与城市化是协调的,中、西部地区城市化则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本文用系统分析方法,从制度结构视角对上述现象给出理论解释,得出正式制度安排不完善、非正式制度滞后及制度环境不优化是造成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偏差关系的最重要的原因,并给出计量检验。在此基础上简要分析了城市化滞后对工业化的制约,主要表现为:聚集效应差;就业不足;环境污染严重。同时提出二者协调发展的路径: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非农产业;推进城镇的城市化进程;培育完善的市场体系。本文拟创新主要有两处:一是分析视角的创新,即从制度结构系统地对二者偏差做出了解释;二是分析方法的创新,将制度用市场化率来替代,从而建立二者偏差与市场化率的简单线性模型,从计量角度给出二者偏差与制度之间的关系,另一个分析方法的创新是将比较分析方法贯穿于整体与局部分析方法之中,从而对工业化与城市化二者关系给出较强的解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