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6~7月在浙江海岛岩礁区的潮间带和潮下带进行大型底栖生物采样调查。自北向南设置嵊泗、舟山、大陈岛、南麂岛四个调查海区。根据实际环境,每个海区设置若干个海岛断面进行采样。根据采样数据,对浙江海岛岩礁区大型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生物多样性、区系组成进行叙述和讨论,对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及优势种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CLUSTER聚类分析和MDS排序结果对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进行了划分。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
1.本次调查在潮间带采到样品174种,潮下带183种。在种类组成上,潮间带和潮下带均以软体动物、红藻和甲壳类为主,其他门类生物种类不多。其中藻类、环节动物潮间带出现种数多于潮下带,腔肠动物、棘皮动物潮下带出现种数多于潮间带。在各海区种类空间分布上,嵊泗海区和南麂岛海区出现种类多于舟山海区和大陈岛海区。
2.潮下带生物群落丰富度和生物多样性指数均以南麂岛最高。在分类多样性指数方面,潮间带与潮下带各断面均为等级多样性指数△+偏低而分类差异变异指数△+偏高。其原因为各断面生物大多集中于藻类和软体动物中韵某几个分类单位,其他等级路径长度较大的门类包含种类数很少,分类学组成比较离散。这表明当地大型底栖生物群落可能遭受一定的干扰,某些门类生存环境比较恶劣或该门类生物资源遭到过分开发。
3.嵊泗海区和南麂岛海区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值高于舟山和大陈岛海区,这与种类组成空间分布相一致。在优势种组成上,以软体动物为主,一些广温性软体动物如带偏顶蛤、黄口荔枝螺、条纹隔贻贝、单齿螺、丽核螺等,在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中占据主导地位。随着纬度的降低,一些亚热带甚至热带种类数量逐渐增多并成为优势种。
4.潮间带与潮下带群落结构有较明显的不同,这与两者之间环境因素巨大差异有关。而浙北与浙南群落结构也有明显差别。通过CLUSTER聚类分析和MDS排序结果可将潮间带与潮下带分为5个群落组:潮下带下大陈岛断面群落组,潮下带嵊山岛-枸杞岛-东极岛-洋旗岛群落组,南麂岛群岛,潮间带嵊山岛-枸杞岛-巨浪碑群落组,潮间带泗礁-朱家尖-凤尾村群落组。各群落组间的差异应该与入海淡水、纬度和海流的综合影响有关。
5.整个浙江海岛岩礁区大型底栖生物区系组成具有亚热带区系的特征,广布种和亚热带Ⅱ型种类占据主导地位。纬度和海流因素在区系组成中起很大作用。浙北的嵊泗海区由于纬度较高导致温带种较多,但由于受外海暖流的影响,暖水性种类也较多。随着纬度的降低,亚热带Ⅰ型种类和热带种逐渐增多,区系组成也有逐渐向热带区系过渡的趋势。在南麂岛海区,一些热带种类,如尖棘筛海盘车等甚至成为了群落优势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