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Pilon骨折是累及胫骨远端关节面的一类骨折,此类骨折有着复杂的损伤机制,且大多为高能量损伤造成,骨折移位明显非常不稳定、碎块多,胫骨远端软组织菲薄,故而通常附加严重的软组织损伤,因此治疗较为困难,预后较不稳定。高能量损伤导致的Pilon骨折通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损伤,传统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会加重软组织的损伤,然而微创手术却有着对关节面的复位及固定困难的问题。目的:利用微创入路对Pilon骨折进行手术治疗,总结四种微创入路治疗Pilon骨折各自适应症、禁忌症、手术时机、手术疗效、优点及不足,与其他文献参考中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的手术方式与疗效进行比较,为Pilon骨折内固定选择手术入路及未来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研究自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的吉林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创伤外科的住院病人。所选病例均为单侧Pilon骨折,采用单一入路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对于皮肤软组织损伤严重者、骨折复杂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入路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不予入组。入组病例资料完整,资料不完整、随访中断者不作为选择病例。所选择病例共36例,其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0例,年龄20岁至62岁,平均年龄37岁;损伤原因:高处坠落伤21例,交通事故伤12例,扭伤3例,合并腓骨骨折28例;根据AO分型:B2型5例,B3型7例,C1型4例,C2型8例,C3型12例;根据手术入路:A组:前内侧入路6例,B组:前外侧入路9例,C组:内侧入路9例,D组:踝前区入路12例。全数骨折均为新鲜骨折,其中开放骨折7例。术后对所有病例进行随访,采取门诊按期预约随访的方法,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并收集临床资料。结果:36例患者随访3-20个月,平均10个月。7例开放性Pilon骨折患者采取清创和(或)皮瓣修复术,创面均得到良好闭合,伤口皆未发生伤口裂开、钢板外露以及深部感染等。2例患者因为术中持续性反复的挤压、牵拉而造成的皮肤轻度挫灭,软组织损伤,该2例患者经换药治疗后痊愈;2例患者存在足背持续性麻木,考虑应为腓浅神经分支损伤,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骨折的复位情况采取Burwell-Charnley放射学评价标准进行评估,36例患者中术后胫骨远端关节面解剖复位32例,复位一般4例,复位差0例,不存在内固定物松动、骨折再移位等现象。术后随访中通过X线片显示骨痂出现时间为4周~12周,平均8周,骨愈合时间为2个月~7个月,平均3.8个月。踝关节功能采用Mazur踝关节评价分级系统进行评估,36例患者中踝关节功能总优良率87.5%,其中优21例,良11例,可4例。在术后对36例Pilon骨折患者的随访中,并未发现骨折畸形愈合、骨不连、关节僵硬、继发性创伤性关节炎和骨髓炎等晚期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微创入路是治疗Pilon骨折的有效手术方案。同传统的手术入路相比,微创入路保留了完整的血运,避免了骨折端的广泛外露及对骨膜的破坏,同时有着可以接受复位效果及疗效。针对不同情况下的Pilon骨折,上述四种微创入路可提供更有“个体化”的入路选择。本研究为Pilon骨折内固定选择手术入路及未来的临床研究提供临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