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与表达——新感觉派小说中的现代性焦虑的分析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nce_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十年代出现于上海的以穆时英、刘呐鸥、施蛰存为代表的新感觉派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重要的历史存在。  这派小说的出现离不开上海魔幻般的崛起。这座城市的繁荣不是经由它本土生产力的发展而形成,而是伴随西方殖民化的军事、经济和文化侵略而得以实现,也就是说,上海的发展带有浓重的“舶来”性。这造成了生活于其中的都市人价值判断上的靡乱:作家们一方面认同“舶来”的“现代”都市景观及“现代”生活方式,在自己的小说文本中展示着欲望的膨胀和消费的盛行;另一方面,他们更多地传达出了对这种“舶来”文化的“焦虑”体验。这种“焦虑”主要体现在四种基本关系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新感觉派小说无情而又真实地展示了现代人在这四种关系上所面临的尴尬境地,从而将中国现代文学的创作引向了深入。  此外,新感觉派小说家们还在创作中对审美方式和审美技巧的变革保持着高度的自觉,他们一直在寻求着一种“形式”,一种能将自己的体验尽可能地表达出来的形式。因此,叙述视角、叙述手法以及叙述结构等方面的创新成为小说写作的必然。  新感觉派自诞生之日起,就面临着毁誉参半的命运,希望本文的写作能给这一文学流派以公正、合理的历史定位与评价。
其他文献
本文从身份的角度切入90年代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以“悬浮”来指涉知识分子的存在状态,从而试图透过文学形象探讨现实中的知识分子问题。  80年代的作品中,知识分子经历了人民-
语言与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和思维的方式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对植物名称词语的考察探究人类认知世界、组织语言的规律是我们进行此项研究的初衷。  本文以《本草纲目》中的80
本文选择方位对举框式结构“前X后Y”作为研究对象,这种结构下的成语、类固定短语、自由短语以及一些结构松散的句子数量较多,内部差异较大,在口语、书面语中出现频率较高。本文
关于小说与历史的关系,已有许多学者论及.该文着重之处在于:以明代小说创作和明代小说批评作为主要依据,探讨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独立意识的形成.中国古典小说创作中所体现出的
铁凝是当代文坛中绝少被"赞誉"或"指斥"为"女权主义"的作家,但她的作品却比其他女作家更具鲜明的女性写作特征,更为深刻地、内在地成为对女性命运的质询和探索.事实上,铁凝一
许棠是晚唐较重要而又成就较大的诗人,其代表作《过洞庭湖》诗的广为流传,使他被时人称为“许洞庭”,并拥有“咸通十哲”之一的美誉。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诗人,有关其生平事迹的史料
我国在实行现代化建设时期,经济飞速发展,国家繁荣,人们生活富裕,但与此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健康,警醒着人类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