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十年代出现于上海的以穆时英、刘呐鸥、施蛰存为代表的新感觉派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重要的历史存在。 这派小说的出现离不开上海魔幻般的崛起。这座城市的繁荣不是经由它本土生产力的发展而形成,而是伴随西方殖民化的军事、经济和文化侵略而得以实现,也就是说,上海的发展带有浓重的“舶来”性。这造成了生活于其中的都市人价值判断上的靡乱:作家们一方面认同“舶来”的“现代”都市景观及“现代”生活方式,在自己的小说文本中展示着欲望的膨胀和消费的盛行;另一方面,他们更多地传达出了对这种“舶来”文化的“焦虑”体验。这种“焦虑”主要体现在四种基本关系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新感觉派小说无情而又真实地展示了现代人在这四种关系上所面临的尴尬境地,从而将中国现代文学的创作引向了深入。 此外,新感觉派小说家们还在创作中对审美方式和审美技巧的变革保持着高度的自觉,他们一直在寻求着一种“形式”,一种能将自己的体验尽可能地表达出来的形式。因此,叙述视角、叙述手法以及叙述结构等方面的创新成为小说写作的必然。 新感觉派自诞生之日起,就面临着毁誉参半的命运,希望本文的写作能给这一文学流派以公正、合理的历史定位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