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比较中药配合穴位埋线疗法、单纯中药疗法及单纯穴位埋线治疗肠道气滞型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差别,探讨穴位埋线疗法能否增强中药治疗的效果。方法:按照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等纳入合格的研究对象共84例,采用简单随机法将其分为治疗组(中药加穴位埋线组)29例、对照组1(单纯中药治疗组)29例,对照组2(单纯穴位埋线组)26例,应用便秘症状评分表对肠道气滞型功能性便秘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结束时、治疗后2月便秘症状评分,观察数据的入录Excel上,运用SPSS16统计软件完成数据分析。结果:(1)三组有效率比较:治疗结束时,治疗组与对照组1、对照组2总有效率分别为100%、96.55%、50%,经统计学分析p=0.000(<0.05),三组间疗效有显著性差异;治疗2月后治疗组与对照组1、对照组2总有效率分别为65.51%、31.03%、11.53%,经统计学分p=0.000(<0.05),三组间疗效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中药组>单纯穴位埋线组。(2)三组治疗前后各组症状比较:治疗组、对照组1两组组内症状组间排序经统计学分析后,治疗前与治疗结束时组内同一症状比较P值、治疗前与治疗后2月组内同一症状比较P值均小于0.05,差异显著,说明停止治疗后效果仍可以维持;治疗后2月随访时发现与治疗结束时比较,各症状平均排序均有一定程度的反复,且此种差异显著(P值<0.05)。对照组2组内症状排序经统计学分析后,治疗前与治疗结束时组内粪便性状比较P=0.463>0.05,余症状治疗前与治疗结束时组内同一症状比较P值均小于0.05,差异显著,说明治疗结束时排便困难、排便时间、排便频率、腹胀、下坠感症状与治疗前相比,得到改善,粪便形状改善不明显;治疗后2月粪便性状、排便时间、排便频率P值大于0.05(分别为0.861、0.092、0.050),改善不显著,排便困难、腹胀、下坠感较治疗前仍得到改善(P<0.05);治疗后2月随访时发现与治疗结束时,排便困难、腹胀两个症状比较P大于0.05(分别为0.317、0.166),差异不明显,说明这两个症状没有反复。(3)组间情况比较:治疗结束时组间便秘各症状组间排序经统计学分析后,三组症状得分差异明显(P=0.000<0.05),治疗组改善6组症状的效果最好,对照组1次之,对照组2最后;治疗后2月后三组间症状排序经统计学分析后,排便困难、排便时间、排便频率3个症状排序,治疗组<对照组1<对照组2,且差异明显(P<0.05),可知在改善排便困难、排便时间、排便频率3个症状效果方面,治疗组>对照组1>对照组2;下坠感、腹胀2个症状排序,治疗组<对照组2<对照组1,可知在改善下坠感、腹胀2个症状效果方面,治疗组治疗组效果>对照组2>对照组1,在改善粪便性状方面,至少有2组差异不明显(P=0.924>0.05)。结论:中药配合穴位埋线疗法、单纯中药疗法、单纯穴位埋线疗法对肠道气滞型功能性便秘患者的便秘症状均有改善作用,而中药配合穴位埋线疗法优于单纯中药疗法及单纯穴位埋线疗法。单纯中药疗法在改善排便困难、排便时间、排便频率3个症状远期疗效方面较好;单纯穴位埋线在腹胀、肛门下坠感2个症状远期疗效方面较好,单纯穴位埋线在排便困难1个症状方面不宜反复;中药加穴位埋线疗法则综合了单纯中药疗法及单纯穴位埋线在治疗功能性便秘中的作用,可一定程度上缩短疗程,并提高远期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