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隐喻翻译对比研究——以《绿野仙踪》为例

来源 :西安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changn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外国儿童文学在中国图书市场逐渐占领一席之地,人们对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对比其他文学类型,儿童文学拥有教育性、趣味性等特点。隐喻也作为最常用的修辞手段之一频繁地出现在儿童文学当中,帮助儿童在认知能力范围内用一物来理解另一物。除翻译理论外,文学理论如接受美学理论也被应用于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  接受美学由德国教授姚斯和伊塞尔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此理论确立了读者在文学作品研究中的中心地位,成功的将“作品中心”和“作者中心”向“读者中心”转换。鉴于儿童文学的读者为儿童,因此,接受美学对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也提供了理论基础。  本文以接受美学理论的角度出发,从国外著名儿童文学作品《绿野仙踪》的马爱弄译本和张建平译本中选取隐喻翻译为研究案例,从儿童的读者地位,儿童的期待视野以及文本的不确定性和空白点三方面对比分析两位译者的翻译方法的优劣并论证接受美学理论对儿童文学隐喻翻译的指导作用。  通过研究发现,与最新的张建平的译本相比较,马爱农的译本更加重视读者地位并且更符合儿童的期待视野;此外,在翻译方法的选择上,应基于对原著的深入了解以及对儿童期待视野的准确判断来选取合适的翻译方法。
其他文献
二语研究发展近年形成基于心理语言学和基于社会语言学两大研究流派。两派就多视角研究对二语研究有益的观点已达成共识。在社会语言学二语研究领域,Markee(2000,2008)近年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