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基于对“新胃俞”穴的前期研究,本临床试验通过针刺“新胃俞”穴(第8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治疗脾胃湿热型胃脘痛患者后观察其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对患者血清血管活性肠肽(VIP)和生长抑素(SS)水平的影响,探讨针刺“新胃俞”穴治疗脾胃湿热型胃脘痛患者的临床意义,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理。 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试验方法,将符合本试验研究的105例受试者分为3组,即健康组(空白对照组)、对照组(胃俞穴组)、治疗组(“新胃俞”穴组)。健康组不予针刺治疗,嘱其生活作息规律,观察期间不能服用任何药物及保健用品。治疗组针刺“新胃俞”穴治疗,对照组针刺胃俞穴治疗,此两组每天针刺1次,每次30min,每间隔10min行一次针,5天为1疗程,休息2天,共治疗2个疗程。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治疗前及治疗2个疗程后胃脘痛中医症状量化积分表的评定,同时检测治疗前、后三组受试者血清VIP、SS的水平变化,对研究所获得的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中医症状积分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2个疗程后,临床症状积分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临床症状积分改善更加明显,疗效更显著。 2.血清VIP、SS水平比较: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前两组血清VIP含量低于健康组,血清SS含量高于健康组;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血清VIP含量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血清SS含量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VIP与 SS值进行组间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总疗效比较:治疗组实际完成32例,总有效率达93.75%,愈显率为78.13%,对照组实际完成32例,总有效率达87.50%,愈显率为56.25%,提示两种针刺方法均可治疗脾胃湿热型胃脘痛,经针刺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愈显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1.在治疗脾胃湿热型胃脘痛中针刺“新胃俞”穴在改善患者症状、生活质量及临床疗效方面均优于针刺胃俞穴; 2.针刺“新胃俞”穴可更好的发挥调节VIP、SS胃肠激素水平从而来更好改善胃肠功能、保护胃粘膜,达到治疗脾胃湿热型胃脘痛的作用,其机理与调节患者的胃肠激素VIP、SS水平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