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农村财政支出和转移支付较多,财政资金的管理问题随之而来。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存在财务管理不规范,财政监督机制不完善,资金使用不规范等问题,容易造成干群关系紧张,影响农村的和谐发展。我国农村基层组织财政监督制度实施多年来,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然而,当前我国农村基层组织财政监督制度建设总体进展较慢,各地政策措施不一,没有形成统一制度,亟待加强相关制度建设。本文以财政监督的相关理论为依据,运用文献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和历史研究法,阐述了南平市农村财政监督的实施历程、发展现状和取得的成效,分析了南平市农村财政监督制度存在法制建设滞后、监督体系未建立、监督方式不规范、反馈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文章深入分析“西芹村”和“布墩村”两则案例的成功做法,提出了完善农村财政监督制度要综合施策,建立机制。在此基础上,文章借鉴了案例的一些做法,提出完善南平市农村财政监督机制的总体思路和策略:推进专项立法和完善地方法规,营造环境机制;明确基层组织监督主体的职责,形成良性互动,健全管理机制;强化事前立规、事中检查、事后审计等全过程监督,规范运行机制;加强农村财政监督队伍建设,建立信息化系统,完善保障机制。文章以南平市为例,尝试性地构建了包含环境机制、管理机制、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等内容的农村财政监督机制,并具体阐述了完善机制的对策措施。文中提出要进一步明确监督主体的职责,形成内外部监督的协调互动;要规范农村财政监督运行模式,由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监督过渡;不再局限于对收入的监督,将工作的重点转移到收支并重上来;要完善财政监督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执法和处罚等。本文通过机制的深入分析,可为完善我国农村财政监督制度提供一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