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的社会建设思想渗透在马克思关于诸多社会历史问题的具体阐述中,它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特定的内涵和话语特征。马克思生活在一个资本主义及其开创的现代性蓬勃发展且日益显现其弊端的时代,这构成了马克思社会建设思想产生的历史语境。马克思既看到了资本主义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升人的主体性、丰富社会关系方面的积极作用,也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盲目性、反生态性和非人道性。因此,资产阶级学者关于社会建设思想的论述既构成了马克思加以借鉴的重要话语资源,也成为他所要彻底超越的对象。例如,马克思批判了17、18世纪社会契约论的人性观念,避免了资产阶级价值观与利益的普遍化倾向,厘清了社会建设思想的理论地平;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更加注重市民社会的现实性和物质性,找到了把握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新方法;马克思批判了空想社会主义家关于未来社会建设的禁欲主义、平均主义、空想主义倾向,同时也吸收了其理论精华。由此一来,马克思创立了全新的社会建设理论,它具有丰富而系统的内容。首先,“社会有机体”构成了马克思社会建设思想的总体视角。马克思强烈反对把社会各环节割裂成孤立实体的机械论与形而上学,而是将其看作包含许多要素、层次和环节的复杂系统。相应地,社会建设也是一项巨大的整体工程,涉及到经济、政治、思想、法律、日常生活等诸领域。因此,马克思社会建设思想的具有四大基本原则,即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原则。其次,“唯物史观”构成了马克思社会建设思想的理论视域,蕴含着其社会建设思想的逻辑框架。第一,生产力的进步是马克思社会建设思想的核心要素。生产力的进步是人类实现自身本质的外在表征,是社会进化的根本机制,是人获得解放的基本前提。因此,生产力超越了纯粹的经济学范畴,和社会建设的终极目标密切相关。第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马克思社会建设思想的基本前提。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把自然看作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生产方式与社会制度等社会问题的基础和前提。第三,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是马克思社会建设理论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批判了人类历史上的不合理交往关系,将社会关系的彻底变革视为社会革命和社会建设的主旨之一,提出要构建不同于传统市民社会的新的社会生活形式。再次,“人的解放”构成了马克思社会建设思想的终极旨归。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社会建设虽然部分性地为人的解放扫清了障碍,但又创造了无产阶级的异化生活状态;只有经由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建设,最终才能走向个人及全人类的真正解放。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走向共产主义的过程,就是实现人与社会的双重解放的过程,共产主义社会的若干建设原则便构成了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具体途径。总之,马克思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角度,从对个体的价值关怀出发,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建设中的不合理现象,阐述了未来社会建设的指导性原则,实现了科学性、人本性、革命性的统一。研究马克思的社会建设思想有助于人们更加准确、全面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不仅如此,马克思的社会建设思想以高度的科学性、预见性和超越性为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建设提供了总体思路。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的社会建设思想同我国的实际相结合,从不同的阶段的历史任务出发,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建设理论。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新时期,各种新矛盾日益凸显,发展的成本大为增加,马克思的社会建设思想对我们处理实践中的许多大问题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这一理论出发,我们在社会建设实践中要更加注重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地和解,注重个体的发展等等,这些任务的实现都有赖于社会主义改革事业的不断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