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针对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DEN)诱发性原发性大鼠肝癌模型的改良及基于该肝癌动物模型的新型肝癌靶向性荧光胶束肿瘤成像效率评价两个个问题进行探讨,共由二部分组成。 其中第一部分旨在对传统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 samine,DEN)诱导型原发性大鼠肝癌模型的改良。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以下简称肝癌)是全球第五大高发癌症,全球每年新发62.6万例,约55%的新发肝癌病人在中国,已成为我国第2位致死肿瘤。大约80%以上的肝癌都是由肝炎、肝硬化一步步发展成肝癌。在传统肿瘤靶向性药物的评价中,所用的肝癌动物模型还局限于皮下成瘤模型和肝脏原位种植肿瘤模型,这些动物模型都不能很好的模拟肿瘤所处的内环境,对评价肿瘤靶向性药物存在一定的不足。现在原发性肝癌肿瘤模型越来越受到学者的亲睐,DEN诱导型原发性大鼠肝癌模型凭借其诱发癌变的整个病理过程及肿瘤细胞所处的微环境均与人类正常肝癌组织有较高的相似度,而成为理想的肝癌动物模型。本文在传统DEN诱导癌症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良,采取低浓度DEN溶液与无菌水交替周期性饲养的方法,实现了大鼠的100%成癌率和诱导过程中的零死亡率,且由于降低了DEN使用浓度对实验人员更加安全。 第二部分主要是在改良后原发性大鼠肝癌模型的基础上,对最近报道的一种酸敏感罗丹明功能化的含糖肝癌靶向性荧光材料评价。葡萄糖糖蛋白受体、甘露糖受体、半乳糖受体等一直都是细胞信号传导领域研究的热点,但是糖受体参与的肿瘤靶向性荧光检测领域还有待研究。近期有文章报道了一种酸敏感罗丹明功能化的聚(苯乙烯-马来酸)荧光材料(RST@P),其重点根据肝癌细胞表面葡萄糖糖蛋白受体(RST@P-Glu)、半乳糖受体(RST@P-Gal)、甘露糖受体(RST@P-Man)的含量不同而进行肿瘤荧光检测成像,在皮下肿瘤模型和肝脏原位种植肿瘤模型中表现出了较高的肿瘤靶向性和较低的背景信号。肿瘤微环境对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和对抗癌药物的抵抗等都有重要的作用,它由肿瘤细胞及其周围的组织液、微血管及间质细胞等组成,与正常细胞微环境有较大的区别。皮下肿瘤模型和肝脏原位种植肿瘤模型不能很好的模拟出自然状态下肿瘤细胞所处的微环境,对评价该荧光材料的靶向性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而原发性大鼠肝癌模型对评价该荧光材料真正临床应用价值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