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南成立经济特区20年来,旅游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但由于海南农村密度小、人口素质偏低、城镇化水平不高,海南城乡发展现状与旅游业发展极不适应。为了更好地服务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的大局,海南需要有足够的农村城镇化。在探索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中,海南省昌江县王下乡率先探索并实施的“教育移民”,让贫困子弟走出大山进城读书。这一举措不但整合了教育资源、提高了教育质量、推动了教育均衡发展,而且也在一定的程度上保护了热带雨林生态,对海南省的农村城镇化和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得到了海南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并予以推广。教育移民的推广需要政策作支撑,这便构成了海南省教育移民政策产生的背景。海南教育移民政策的形成是海南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物。它经历了开展联合调研、启动移民工程以及全面建设思源实验学校等几个阶段。2007年7-8月,由海南省委政研室牵头,海南省教育厅、财政厅、民宗厅和扶贫办等相关部门共同组成了联合调研组,赴琼中、昌江、屯昌、白沙、五指山等市县进行了半个月的实地调研,并形成了《海南省“教育移民”情况的调研报告》。在这份报告的指导下,海南教育移民工程正式启动,教育移民政策也不断完善。全面建设思源实验学校,标志着海南教育移民政策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然而,在海南省教育移民政策运行过程中,隐藏在“教育移民”背后的一系列政策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主要表现为教育移民政策的价值取向扭曲、教育移民政策的内容不完善、教育移民政策执行中存在文化冲突以及教育移民政策执行效果评估缺失等等。教育移民政策背后有着深刻的学理依据。首先是教育移民政策的价值取向。教育移民政策作为一项公共政策,必须确保教育公平,让弱势群体公平地享有教育资源,避免他们由于非自身因素导致的发展机会的不平等;同时还要尽可能地减少教育移民的支出,始终保持教育移民政策公平与效率的动态平衡。其次,教育移民政策有着自身的结构,包括问题结构、目标结构和条件结构。问题结构为教育移民政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目标结构为教育移民政策的形成确立了方向,条件结构为教育移民政策的形成提供了保证。再次,教育移民政策有着自身的执行模式和效果评估方式。教育移民政策执行模式应该整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政策执行模式,而执行效果如何则需要进行评估。教育移民政策的评估要考虑方案与受众结构的变动是否适应、教育移民政策方案是否获得的社会认同、教育移民政策方案之间是否匹配、教育移民政策方案对于解决问题是否适中以及教育移民政策方案的设计是否符合执行者的实际状况等问题。当然,教育移民政策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最终取决于教育移民政策制定和实施路径的选择。首先,转变教育移民政策理念,使教育移民政策从“增长至上”的发展主义走向“以人为本”和“文化认同”的人本主义,在此基础上,要建立海南全省的教育移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确保教育移民经费。同时,健全教育移民政策的管理体制和利益表达机制,以便在教育移民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教育移民政策主体的精神自觉,让教育移民政策主体进行更好的自我调节以应对教育移民政策中的不确定因素,消解教育移民政策中的阻抗,形成教育移民政策合力。最后,建立教育移民政策补偿机制,实现教育移民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弱势补偿”,及时纠正教育移民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的各种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