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儿肺炎属于小儿外感热病的一种,是小儿常见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属中医“小儿肺炎喘嗽”、“风温”、“喘咳”等范畴。本文通过总结谷晓红教授临床诊治小儿常见外感热病中肺胃(肠)同治经验,以小儿肺炎为例,系统总结相关文献,认为小儿肺炎与阳明内热存在重要相关性。目的:以谷晓红教授运用肺胃同治临床辨治小儿外感肺热证经验为切入点,探讨小儿肺炎与阳明内热的相关性,以揭示阳明内热对小儿肺炎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全文分为理论研究、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理论研究:一是小儿肺炎与阳明内热相关性的中医理论研究,分别从脏腑、病因病机、立法方药等方面来论证二者相关性,并从小儿特殊的生理病理特点方面来探讨平素阳明内热患儿易于发生外感热病的内在因素。二是小儿肺炎与阳明内热相关性的西医理论研究,从小儿呼吸、消化、免疫系统方面,探讨二者相关性。实验研究:通过制备阳明积热证小鼠模型,观察小鼠体征、描记胃电图,确立模型建立,探索不同时相其与阳明内热的相关性,并通过检测小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4(IL-4)及TH1/TH2水平,探讨阳明积热证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经鼻感染阳明积热证小鼠(FM1)甲型流感病毒,复制病毒性肺炎模型,检测不同时相小鼠脾指数、胸腺指数、血清免疫球蛋白M(IgM)抗体及小鼠血清TNF-α,IFN-γ,IL-4及TH1/TH2水平,探讨阳明积热对流感病毒感染(FM1)肺炎小鼠发病及免疫功能的影响。临床应用:回顾性总结2009年3月至2010年5月期间前来就诊的临床小儿外感热病中辨证为肺胃积(郁)热病例,分析总结饮食失节在阳明积(郁)热中所发挥的作用,探讨阳明内热根源,初步论证其对小儿外感热病发病的影响,从而进一步为小儿肺炎与阳明内热之相关性提供临床依据。结果:理论研究:肺、胃(肠)生理上密切相关,病理上相互影响,小儿肺炎证属肺热,阳明有热促进肺热证的发生发展,素有阳明内热,易招致外邪,表里相引,蕴而发热,终成肺与阳明同病之热证,小儿脏腑娇嫩,饮食不知自节,易于成积蕴热,体属“纯阳”,体质易寒、易热、易虚、易实,外邪入肺,阳明内热引邪深入,病邪顺传阳明,通过肺、胃肠之脏腑、经络、气血之间的联系,使胃肠积(郁)热上熏于肺,肺失宣降而致肺炎喘嗽;西医研究证实肺与胃肠生理、病理上联系密切,小儿呼吸系统发育尚不健全,防御功能未臻完善,消化器官的组织形态和生理功能均未发育完善,非特异性免疫相对较差,因此呼吸系统症状与消化系统症状往往具有很大相关性,如小儿肺胃肠疾病概念的提出等。实验研究:实验一: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胃电图慢波波形不规则,振幅不齐,呈高频高幅,以模型4天组胃电图变化更为显著;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4天组及模型7天组小鼠血清TNF-α水平较有增高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模型组小鼠血清TH1/TH2(IFN-γ/IL-4)水平下降,差异显著(P<0.05)。实验二:流感病毒感染(FM1)小鼠血清IgM抗体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感染后第1、3天,模型组增高,且单纯肺炎组升高明显,差异极显著(P<0.01),食积肺炎组低于单纯肺炎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感染后第5天,模型组低于正常对照组,且食积肺炎组降低明显,差异极显著(P<O.01),而单纯肺炎组有降低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食积肺炎组明显低于单纯肺炎组,差异极显著(P<0.01)。流感病毒感染(FM1)小鼠血清TNF-α水平:感染后第1、5天,单纯肺炎组、食积肺炎组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感染后第3天,单纯肺炎组、食积肺炎组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且食积肺炎组升高更为明显,差异显著(P<0.05);不同时相,食积肺炎组高于单纯肺炎组,且在感染后第3天,升高明显,差异显著(P<0.05);流感病毒感染(FM1)小鼠血清TH1/TH2(IFN-γ/IL-4):感染后第1、3、5天,单纯肺炎组、食积肺炎组均低于正常对照组,且在感染后第3天,差异显著(P<0.05),感染后第5天,食积肺炎组下降明显,差异极显著(P<0.01);不同时相,食积肺炎组较单纯肺炎组均有下降趋势,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1阳明内热在小儿肺炎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阳明积热证引起了机体免疫状态的失衡,并成为小儿易于外感的可能作用机制,阳明积热证引起了机体炎症因子TNF-α的释放,但其结果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3感染病毒后,IgM含量降低,机体免疫失衡严重,导致机体抗感染能力下降;病毒感染引起机体TNF-α的释放,而阳明积热证对其影响较为显著,尤其在感染后第3天;流感病毒可能导致了机体的免疫失衡,尤其在感染后第3天,而阳明内热证小鼠免疫失衡状态有加重趋势,初步证明阳明内热证所引起的机体免疫失衡是导致其易于外感的可能作用机制,但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